首页> 中文学位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及其相关抑制因素的变化
【6h】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及其相关抑制因素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与脑损伤神经修复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1.建立新生儿HIBD实验动物模型; 2.观察发育期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3.探讨神经可塑性改变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关系: 4.观察神经可塑性相关抑制因素ncurocan在发育期脑损伤后的变化; 5.探讨ncurocan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1.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HIBD组,采用改良Rice法建立新生儿HIBD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和一般状态评分进行筛选,同时分别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神经超微结构变化。 2.假手术组和HIBD组又随机分为术后1d、4d、7d、14d、28d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法检测新生鼠HIBD后突触素蛋白及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反映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3.通过Y臂迷宫实验检测新生鼠HIBD后学习分辨及记忆能力的变化。 4.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法检测新生鼠HIBD 1d、4d、7d、14d、28d后neurocan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 【结果】 1.HE染色发现HIBD组术后4d病变较为严重,可见结扎侧大脑组织出现大片坏死,细胞溶解、消失,术后7d病灶周围开始出现胶质增生,术后14d、28d神经元大量丢失,最后由胶质瘢痕取代。 2.透射电镜观察见HIBD组神经元呈部分核膜消失,线粒体肿胀,神经元突起可见灶性坏死,突触及突触囊泡数量减少、结构破坏。 3.假手术组突触素表达水平随日龄增加逐渐增高(P<0.05)。而HIBD组术后4d突触素免疫活性增高,于术后7d时达到高峰,两组均高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此后HIBD组突触素免疫活性开始下降,至术后14d、28d已经明显低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RT-PCR发现突触素mRNA表达有相同的结果(P<0.05)。 4.HIBD术后14d、28d组大鼠在Y臂迷宫实验中学习分辨和记忆能力均差于假手术14d、28d组(P<0.05)。 5.假手术组neurocan的表达于术后7d达到高峰(P<0.05),此后阳性表达逐渐减少;HIBD术后4d、7d组neuroca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低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而至术后14d、28d其表达增高,均高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 【结论】 1.改良Rice法是建立新生儿HIBD实验动物模型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2.脑组织在发育期损伤后两周内表现为较强的神经可塑性,随着神经元进一步变性坏死,当超过了可塑性代偿能力,脑组织损伤较难恢复。 3.学习记忆能力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密切相关,突触素的减少可能是脑损伤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重要的神经机制之一。 4.Neurocan在新生鼠HIBD两周后的表达增加对神经可塑性有一定影响,提示发育期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调控的关键时期为损伤后两周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