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腓总神经卡压的解剖与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
【6h】

腓总神经卡压的解剖与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腓总神经卡压损伤后应用端侧吻合法防治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腓总神经易卡压部位的解剖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1.研究腓总神经损伤后应用端侧吻合法是否有防治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的作用。
   2.研究腓总神经的易卡压部位。
   方法:
   1.64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失神经组(A组):单纯剪断腓总神经,造成胫前肌失神经支配的动物模型;神经端侧吻合组(B组):剪断腓总神经后,将远端与已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吻合,即将腓总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开窗处,将腓总神经近端吻合到股外侧的肌肉内。术后2、4、6、8周观察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和胫前肌的萎缩情况,并行胫前肌肌肉纤颤电位或再生电位检测,测量胫前肌肌肉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和胫前肌的Na+-K+-ATP酶活性。饲养三个月左右观察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和胫前肌的萎缩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肌肉湿重、肌肉截面积以及酶的活性,比较神经吻合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情况。
   2.行18例成人尸体的解剖,从胭窝至小腿外侧,经腓骨小头下方做“S”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小心分离,观察并测量腓骨肌管内腓总神经与骨膜贴合的长度;观测腓骨肌管区腓总神经走行情况、神经分支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观测腓骨长肌纤维弓的性质及进口、出口距腓骨小头的距离;腓总神经在外侧沟起始部与腓骨肌管部的横径;腓浅、腓深神经分叉部位。
   结果:
   1.失神经组随着失神经时间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加重,足底发生溃疡,趾甲发生脱落,纤颤电位波幅逐渐下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酶的活性均逐渐下降;端侧吻合术组随着神经吻合修复时间的延长,肌肉几乎未发生萎缩,足底未发生溃疡及趾甲的脱落,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酶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虽不及正常组,但明显高于发生肌肉萎缩的失神经组。
   2.实验动物手术后三个月,神经端侧吻合术组在肌肉大体形态上或行为学功能恢复均优于失神经组,其电生理、肌肉湿重、肌肉截面积和酶活性等方面都较失神经组佳,有显著性差别。
   3.腓骨肌管内腓总神经呈弧形并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长度为25.78±2.6mm。腓骨肌管入口为少量胭筋膜与腓骨肌起始部,均为腱性筋膜样组织,距腓骨头尖的距离为13.9±1.9mm。出口为腱性者占13.3%,肌性者占8.5%,混合性者占78.2%,距腓骨头的距离为35.1±2.8mm。拱长/管长(即入口至出口)为27.1±2.3mm。腓骨肌管部腓骨长肌纤维拱的性质,全腱性者占7.6%,混合性者占89.4%,全肌性者占3.0%。前者为4.2±0.8mm,后者为6.4±0.4mm,腓总神经在腓骨肌管处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其分叉点与腓骨头尖的距离为2.14±0.30cm,在腓浅、深神经分叉点处横径为6.5±0.4mm。
   结论:
   1.神经端侧吻合法可以尽快恢复骨骼肌的神经营养,有效预防失神经性肌肉的萎缩。
   2.神经端侧吻合法可以明显提高神经恢复的可能性,促进腓总神经功能恢复。
   3.混合性或腱性的腓骨长肌拱形结构,形成相对较致密隧道的腓骨肌管与胭窝外侧沟是造成腓总神经卡压、损伤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