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前循环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
【6h】

前循环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统计方法

2统计学结果

2.1前循环主干型及前循环分水岭型梗死的基线资料比较

2.2比较皮质分水岭型(CWSI)及内分分水型(IWSI)的基线资料

2.3比较CWSI及IWSI的dotHSs数目、DMV数目及预后

2.4比较可能预后良好及可能预后不良两组的基线资料

2.5影响分水岭梗死预后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附图

3.1DotHSs的识别

3.2DMV的识别

3.3脑梗死分型的识别

4讨论

4.1比较前循环主干型及分水岭型两组的临床资料

4.2比较CWSI及IWSI的临床基线资料

4.3 CWSI及IWSI两组的磁敏感成像特点

4.4分水岭梗死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5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关于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型分为前循环主干型、前循环分水岭型脑梗死组,皮质分水岭型(CWSI)、内分水岭型脑梗死(IWSI)组,通过入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将前循环分水岭梗死分为可能预后良好、可能预后不良组。比较以上各分组的临床资料探讨前循环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及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
  【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行MRI3.0T加SWI序列检查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影像学分型分成前循环主干型梗死23例、前循环分水岭型梗死92例,及皮质分水岭型梗死(CWSI)24例、内分水岭型梗死(IWSI)68例。根据入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将前循环分水岭梗死分为可能预后良好组30例及可能后不良组62例。对前循环主干型、前循环分水岭型组,CWSI、IWSI组,可能预后良好、可能预后不良组各分组中既往史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LDL-C、Hcy等,及影像学指标如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SWI序列上点状含铁血黄素沉积斑点(dotHSs)数目、脑部深髓质静脉数(DMV)数目等的比较。
  【结果】本研究比较前循环主干型、前循环分水岭型组,两组在D-二聚体、入院时NIH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主干型中的D-二聚体、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前循环分水岭型。比较CWSI及IWSI组,两组在Hcy、D-二聚体、LDL-C、房颤病史、dotHSs数目、DMV数目、预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D-二聚体、Hcy、房颤病史比例在CWSI组更高,LDL-C、dotHSs数目、DMV数目、预后不良比例在IWSI组更高。比较可能预后良好及可能预后不良组单因素分析,在NIHSS评分、DMV条数、Hcy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IHSS评分>3分、DMV条数>5条、Hcy≥12umol/L为前循环分水岭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CWSI易发生栓塞事件;血流动力学障碍为IWSI主要发病机制;NIHSS评分>3分、DMV条数>5条、Hcy≥12umol/L为前循环分水岭梗死可能的预后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