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73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6h】

73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辅助检查

三、既往病史

四、主要症状与体征

五、病因

六、分型及临床表现

七、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差异

八、方法

九、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分水岭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目前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存在争论,本研究通过对CWI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CWI的病因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根据颅脑CT或MRI确诊73例CWI患者并进行分型。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内容包括:病史、体征、既往史、影像学(头CT、MRI)及临床特征、血液检验、颈动脉彩超、脑彩超、头颈部血管CTA或MRA检查,综合分析CW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果: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出现在皮质下型CWI组(15/45,33.33%)比皮质型CWI组(3/28,10.71%)更加频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在皮质型CWI组(25/28,89.28%)与皮质下型CWI组(32/45,71.11%)无显著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皮质型CWI组(25/28,89.28%)比典型“串珠样”皮质下CWI组(20/32,62.5%)更加频繁。
  结论:1、本次研究表明:对于高度怀疑CWI的患者应进行全面详尽的询问病史及查体,并尽可能完善颅脑影像学、血管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心电检测与心脏彩超等。
  2、对于不同类型CWI的区分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临床及影像学上皮质下型CWI可能很难和弥漫/多处脑白质病变区分、皮质下前/后型CWI可能很难和深穿支闭塞所导致的皮质下梗死区分,因此我们更要留意,务必不能混淆或遗漏,应尽力提高诊出率,避免延误诊治,必要时积极解剖尸检予以证实,为今后的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3、不同类型CW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存在争论。皮质下型CWI可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关系更密切。皮质型CWI及整个皮质下型CWI在与微栓塞的关系上并无差别。其中,相对于典型“串珠样”皮质下型CWI来说,皮质下前/后型CWI和皮质型CWI与微栓塞的关系都可能更密切。
  4、不同类型CWI的病因是多元化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随机组合的结果,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积极分型并寻找病因,考虑各种病因在此病情中的差异,采用有针对性、个体化的联合治疗措施才能有效治疗CWI并防止其复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