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雷公藤角斑病的研究
【6h】

雷公藤角斑病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 雷公藤角斑病病原菌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1.2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

1.3病原菌鉴定

1.4致病性测定

1.5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病害症状

2.2致病性的测定

2.3病原菌菌种鉴定

2.4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3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的自然条件

1.2病原菌越冬场所的观察

1.3病原菌传播

1.4侵染途径的确定

1.5环境因子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2病原菌的传播

2.3侵染途径

2.4环境因子与病害发生发展的关系

3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

1调查与测定方法

1.1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1.2空间格局的测定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

2.2Iwao的回归分析结果

2.3Talyor's幂法则分析结果

2.4最适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2.5在序贯抽样中应用

3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病害的化学防治

1材料与方法

1.1室内药效测定

1.2田间药效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药效测定

2.2田间药效测定结果

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病害的损失估测及防治指标

1原理与方法

1.1病害损失估测

1.2防治指标的确定

2结果与分析

2.1病害损失估测

2.2防治指标的确定

3结论与讨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几年来人们加快了雷公藤药用价值方面的开发利用。然而,雷公藤根生长周期长,6年生以上植株的叶片才能采摘利用,因此,野生雷公藤已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福建泰宁县种植了大面积的雷公藤纯林。随着大面积人工林的出现,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角斑病)也随之猖獗。其中角斑病特别严重,致使叶片所含有效成分大大降低,叶片提前脱落,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因缺乏了解该病害在我省的发生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使得防治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本论文对该病害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株的空间分布、病害的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雷公藤角斑病症状雷公藤角斑病主要危害雷公藤叶片。叶片在发病初期,首先形成褪绿色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斑径大小为1-5mm的三角形、多边性、不规则形等不同形状的棕色至黑色的病斑,后期多个病斑融成一个大的不规则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有些叶片卷曲,枯萎,提早脱落;有些幼苗枯萎死亡。从叶片正面看,病斑颜色从中间往外由棕色逐渐加深到黑色的最外一圈。在病斑外围的叶片呈淡黄绿色,明显浅于病斑的颜色;而叶背面病斑颜色为浅棕色,明显浅于正面。到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上可以看到许多小黑粒,为子座,叶背面少见。 2.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雷公藤角斑病的病原茵为福木假尾孢。病原菌菌丝在PDA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6;在对碳氮源的利用上,碳源中单糖、氮源中蛋白胨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对氮源的利用比对碳源的利用强。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萌发速度较快,2h后开始萌发,4h后的萌发率达到98.6%;分生孢子可以从两端细胞、两端细胞及中间细胞萌发多个芽管;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而且要在温度达到95%以上时,才有较高的萌发率,但对光照的反应不灵敏,其致死条件为温度50℃,时间10min。 3.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雷公藤角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该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雷公藤的病落叶和残留在植株上的病叶组织中越冬。该病害在5月上旬开始从叶片的自然孔口侵入植株,5月中旬开始表现出症状。病害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植株接近地面部分开始发病,往植株上部发展。11月份病害停止发展。发病高峰期一般在6-8月份。不同立地条件、林冠层,藤龄、林分结构对病害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北坡、林间和下冠层雷公藤角斑病病害比较严重;1a生幼苗发病最重;混交林发病较轻。 4. 痛株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聚集度指数的测定、Iwao的回归方法分析和Taylor的幂法则模型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雷公藤角斑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5.病害的化学防治室内药效测定中,分生孢子萌发法表明,8种药剂中除了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咪鲜胺外,其它5种药剂对雷公藤角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果富达M-50的防治效果最佳,抑制率都在90%以上,胜高次之,咪鲜胺最差。从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浓度测定可以看出,胜高、果富达M-50和杀毒职在敏感性和毒力方面对分生孢子都有较好的效果。在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中,8种药剂除了咪鲜胺外,其它7种药荆对病原菌菌丝都有较强盼抑制效果,特别是胜高、果富达M-50和杀毒矾,抑制率都很高。敏感性强度依次为胜高>果富达M-50>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蓝沁Z-80>杀毒矾>大生;而毒性强度依次为杀毒矾>大生>胜高>蓝沁Z-80>果富达M-50>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咪鲜胺。胜高和果富述M-50在药荆敏感性和毒力上对病原菌菌丝都有较好的效果。 6.病害的损失估计和防治指标的确定本研究根据雷公藤角斑病发生特点,利用损失率与感病指数的线性关系,采用人工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近似关键期病情损失率回归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时的损失率、感病指数和防治指标的数学模型。导出了当前雷公藤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时的损失率YEIL为15.48%,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的具体求法XET=[(W×F/P×D×Q+13.586)/0.993-T×R]×Q,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生产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