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及其多糖提取工艺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6h】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及其多糖提取工艺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文献综述

1.1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1.1.1桦褐孔菌简介

1.1.2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和人工培养特性

1.1.3桦褐孔菌多糖

1.1.4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药用价值

1.2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供试菌株

2.1.2培养基配方

2.1.3试验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2.1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不同碳氮比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不同微量元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5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6正交试验

2.3结论

3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

3.1.2试验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3.3.1结论

3.3.2讨论

4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1.1试验材料

4.1.2试验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2.1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4.2.2桦褐孔菌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4.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或Fuscoporia obliqua)属于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一种十分珍稀且名贵的药用真菌,在俄罗斯又被称为Chaga。桦褐孔菌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常生于白桦、银桦、榆树和赤杨等活立木的树皮下的野生桦褐孔菌资源日益枯竭,人工培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适合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其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结果如下:菌丝生长的最适无机氮源为磷酸氢二铵;最适有机氮源为黄豆粉;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碳氮比为20:1;Mn元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最适合的维生素为VB1。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出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葡萄糖20 g/L、黄豆粉30 g/L、KH2PO43 g/L、MgSO4·7H2O0.7 g/L、VB10.005 g/L,在26℃下培养15 d菌丝产量达到0.794 g/100 mL。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总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热水浸提法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为:料水比为1:10,浸提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3h。此工艺下桦褐孔菌总多糖含量达到4.04%。 通过构建小鼠S180荷瘤模型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桦褐孔菌胞内多糖对S180的抑制率为30.13%~41.07%,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抑瘤率为23.29%~36.73%,也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环磷酰胺为52.83%。三者各组分均能极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在桦褐孔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2个试验组中,胞内多糖的抑瘤效果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桦褐孔菌胞内外多糖均可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免疫指标)。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胸腺指数为3.36±0.17~3.84±0.51,脾指数为7.64±0.63~7.97±1.02,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胸腺指数为2.7±0.30~3.21±0.29,脾指数为7.43±0.61~7.57±0.53。环磷酰胺胸腺指数为2.04±0.34,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脾指数为4.35±0.62,与对照比极显著降低小鼠脾指数。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同时具有提高荷瘤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