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6h】

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异丙景糖酐抗乙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前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设计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思想方法惑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景糖酐作用后,HepG2.2.15细胞分泌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异丙景糖酐在体外条件下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是否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异丙景糖酐溶液作用于HepG2.2.15细胞72小时(h),以恩替卡韦(10μg/ml)作为阳性对照,以不含任何药物的胎牛血清培养基为阴性对照;分别于药物作用后24h、48h、72h取培养上清,并于72h后提取细胞内船V-DNA。用ABBOT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的水平,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DNA水平,以MTT法检测细胞成活率。 结果:浓度为10μg/ml、40μg/ml、100μg/ml的异丙景糖酐溶液作用于HepG2.2.15细胞72小时后,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3.09%、91.12%、87.03%(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与阴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培养上清中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水平较阴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之间比较,高浓度组上述指标较低浓度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抑制率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浓度组的抑制率高于低浓度组,药物作用72h,各组(10μg/ml、40μg/ml、100μg/ml)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3.43%、6.38%、10.57%(P=0.137);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5.6%、13.8%、19.2%(P=0.660);细胞内HBV-DNA的抑制率分别为0.7%、2.4%、3.5%(P=0.679),差异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恩替卡韦)作用72h,培养上清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水平较阴性组有显著下降。结论:浓度为10μg/ml、40μg/ml、100μg/ml的异丙景糖酐溶液对HepG2.2.15细胞无毒性作用,对HepG2.2.15细胞表达分泌HBsAg、HBeAg及HBV-DNA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异丙景糖酐治疗HBeAgm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抗HBV机制。 方法:将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1:1:1:1随机分配至异丙景糖酐200mg、400mg和800mg组及对照组(甘露醇组)。用药组给予相应剂量的异丙景糖酐,对照组给予800mg甘露醇,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2周后,异丙景糖酐800mg组的病毒应答率为l8.75%,400mg组和200mg组的病毒应答率均为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mg组使HBV-DNA水平平均下降(0.96±1.41)log10拷贝/ml,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06);400mg组、200mg组和对照组HBV-DNA水平分别平均下降(0.28±0.92)log10拷贝/ml、(0.48±1.19)log10拷贝/ml、(0.27±0.84)log10拷贝/ml,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最高剂量异丙景糖酐800mg疗程12周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影响。研究中报道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慢性乙肝肝功能异常。本项研究有一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但是位于安慰剂组。 800mg组用药后血清IFN-γ、TNF-α、IL-2水平较用药前升高,但IFN-γ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2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23)。其余各组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治疗12周与治疗前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值,800mg组IFN-γ、TNF-α、IL-2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1,0.003,0.041)。 结论:异丙景糖酐剂量为800mg时对HB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并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抗病毒作用的发挥可能有赖于机体细胞免疫系统的激活。为了得到更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资料,需要进行扩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