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
【6h】

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第二部分直窦及相关结构影像解剖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第三部分CTA减影技术在颅内静脉窦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文献综述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脑静脉(窦)的显示能力及优势。 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先行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在行头部及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中,随机抽取50例血管显示正常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常规CTA和减影CTA脑静脉(窦)的显示率,根据减影技术去除颅盖骨、颅底骨程度及硬脑膜静脉窦显示情况,用4级法来评价脑静脉(窦)减影CTA VR、MIP的图像质量。 结果:减影CTA中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蝶顶窦、岩下窦、小脑幕窦、大脑浅静脉、Labbe静脉显示率为100%,下矢状窦为99%,Trolard静脉为95%,岩上窦为90%,海绵窦为60%。除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外,常规CTA和减影CTA在上述脑静脉(窦)显示率上并无明显差别,但在显示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减影CTA血管影像直观,解剖细节清晰,血管显示完整,常规CTA显示解剖细节不如减影CTA。常规CTA显示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具有颅骨定位特点;减影CTA去除颅骨的影响,脑静脉系统整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并能整合多种后处理技术的重建优势,避免设定阈值对图像的影响。减影CTA MIP较VR显示血管背景清晰,VR显示血管细节较MIP好。结论:该减影技术不仅颅内较大静脉(窦)的显示率为100%,而且较小的静脉窦如岩上窦、蝶顶窦等也有较高的显示率。减影CTA是显示脑静脉系统影像可行、有效的方法。常规CTA与减影CTA恰当的互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直窦及相关结构解剖形态的CTA表现。 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正常直窦及相关结构的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VR、MIP、MPR后处理技术观察直窦、窦汇、下矢状窦、大脑永存镰状窦解剖形态;直窦观察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的形态,直窦顶的形态,直窦的管腔与分隔,直窦的类型,直窦内蛛网膜颗粒,汇入直窦的血管并测量直窦的长度、两侧壁及底壁宽度及前、中、后部的横切面积;窦汇观察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下矢状窦观察形态并测量长度及中段的横切面积;大脑永存镰状窦观察显示率、形态、有无其他静脉窦变异并测量长度及中点宽度。 结果:①根据大脑大静脉末端形态及其管腔是否变细,将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的形态分为3型:Ⅰ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管腔变细,其中根据管腔横径、纵径变细的不同方式又分为Ⅰa、Ⅰb、Ⅰc三个亚型;Ⅱ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管腔无变细,中间无间隙;Ⅲ型-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底壁有充盈缺损。直窦的长度,最长70mm,最短34.5mm,平均47.72±6.29mm;直窦左、右侧壁各部宽度大致相仿,左、右侧壁前部及后部较宽,中部较细;底壁由前到后逐渐增宽;横切面大致呈底向下的三角形,三边不等。直窦顶可归纳为:弧形35例,“一”字形28例,倒“V”字形24例,不规则形8例,柱形3例,T形1例,双峰形1例等七种类型。直窦内部有隔占58%,无隔占42%;纤维隔可分布于窦内各段,在CTA MIP图像上表现为窦内长短不一,线状、条状、网状、不规则负性影;纤维隔最长40.4mm,最短2mm,平均9.96±6.95mm。直窦的类型均为前高后低;按直窦是否弯曲可分为直线型和弯曲型,其中直线型占61%,弯曲型占39%;按直窦与胼胝体压部关系,将直窦分为相切型、高位型、低位型3型。直窦内发现蛛网膜颗粒16个,最小直径1.2mm,最大直径6.2mm。直窦除接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小脑幕静脉窦、小脑静脉及变异的基底静脉;无上述静脉汇入直窦14例,有上述静脉汇入直窦86例,可汇入直窦各壁,以侧壁与底壁交界处常见。②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双分支型占37%,偏侧型占43%;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③下矢状窦显示占65%,缺如占35%;其形态可呈向上凸起弧状或弯曲状;管腔可粗细不均,表现为造影剂充填的管腔断续显示;下矢状窦长度最长99.9mm,最短41.2mm,平均74.64±13.43mm,中段横切面积平均1.82±1.90mm。④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为9%,其中4例伴有其他静脉窦发育变异;长度平均40.95±12.11mm,中点宽度平均4.09±2.04mm;前端前缘与直窦项夹角可为锐角、直角、钝角,以锐角多见;尾端与上矢状窦相连,也可与左、右侧顶部大脑浅静脉相连;走行方向可向上弯曲走行,斜向上走行,水平走行;管腔并非全程显示,可截断显示。 结论:直窦及相关结构解剖学特征复杂,利用MSCTA可以个体化、多角度、完整、有效、充分地显示其活体解剖特点,可为临床上直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MSCTA是显示直窦病变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三部分 CTA减影技术在颅内静脉窦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颅内静脉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部分经DSA或和手术证实)的颅内静脉窦病变、其他颅内病变累及静脉窦患者CT、CTA表现及减影CTA的图像质量。 结果:经CTA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5例,动静脉畸形患者21例,静脉畸形患者8例,肿瘤累及静脉窦患者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7例,外伤累及静脉窦患者2例,桥静脉损伤患者1例。51例患者减影CTA病变显示率约为95%,90%病例减影图像质量优良,血管清晰显示,少数因头部轻微运动,颅骨及颅底骨未能完全减影,通过结合各种三维重建方法(VR、MIP、MPR),不影响诊断。 结论:CTA减影技术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可行、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