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鲜和培养后的胰岛细胞对移植胰岛存活的影响
【6h】

新鲜和培养后的胰岛细胞对移植胰岛存活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文献综述 胰岛移植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中的β细胞的选择性的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几十年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外源性胰岛素虽可调节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胰岛素过量使用或频繁地调整血糖均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同时患者血浆中血糖水平若波动过大,也可导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而胰岛细胞移植具有手术风险小、特异性高、符合生理和针对病因治疗等优点。胰岛细胞移植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较理想方法,并有望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但移植胰岛长期存活率低,5年存活率约10%左右。有研究发现,早期移植胰岛的存活情况将直接影响胰岛移植的效果。由于目前胰岛细胞移植前是否需要培养尚有争议,故本实验通过对小鼠的新鲜和培养后胰岛细胞移植后胰岛的再血管化及功能比较,探讨两者对移植胰岛早期存活的影响,为改善胰岛移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新鲜和培养后的小鼠胰岛细胞对移植后胰岛的再血管化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C57 BL/6小鼠模型,模型小鼠随机分成A、B、C三组(n=10)。同基因小鼠作为胰腺供体,胶原酶P溶液充分灌注胰腺,水浴静止消化后,Ficoll400不连续梯度纯化获得胰岛细胞。双硫腙(DTZ)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移植胰岛形态、数量,同时检测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及活性。三组模型小鼠分别接受不同处理后胰岛细胞的肾被膜下移植。A组:250IEQ(直径>150um为1个IEQ)新鲜胰岛移植;B组:培养1天的250IEQ胰岛移植;C组:培养3天的250IEQ胰岛移植。术后观察移植小鼠的血糖变化,并于术后第14天取移植胰岛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胰岛素、CD31表达,并计算其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 ity, MVD)。
  结果: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率为83%。每只C57 BL/6小鼠可获得200±10个IEQ胰岛细胞,纯度为80±5%。胰岛细胞生物活性的测定:培养第5天的胰岛细胞在低糖和高糖刺激相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25.34±2.12)mU/L和(76.32±2.25) 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指数(SI)为3.02±0.03,提示纯化后的胰岛细胞功能良好。三组糖尿病小鼠接受同量胰岛细胞移植后,前三天随机血糖均<11.0mmol/L,A组血糖<11.0mmol/L可持续14天以上,B、C组血糖三天后持续上升,14天后均>11.0mmol/L。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组、C组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B组和C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见A组胰岛移植的胰岛细胞团较规则,细胞质和细胞核分离明显,存活状态良好;B组移植胰岛细胞团欠规则,细胞质及细胞核分离欠佳,存活状态欠佳,C组移植胰岛细胞团明显不规则,可见胰岛细胞团的破坏。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素表达发现,A组小鼠肾被膜下成团的细胞被染成棕褐色,B组及C组上述少量类似细胞团仅有着色。免疫组化法检测CD31表达发现,A组小鼠肾被膜下移植细胞团内部有大量细胞胞质被染成棕黄色,而B组和C组仅有少量的阳性细胞着色。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示: A组MVD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鼠新鲜胰岛细胞移植较培养后胰岛细胞移植更有利于移植胰岛的再血管化及存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