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6h】

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燕卜荪复义理论集中体现在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中,该理论作为新批评中的重要一环,前承瑞恰兹的理论工作,后启新批评其他理论范畴的提出。该理论的研究在新时期以来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相对贫乏,本文以Seven types of Ambiguity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综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燕卜荪复义理论中国化进程,分析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现状,即深入分析在传播、研究和运用方面产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修正与反思。提出并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对燕卜荪复义理论的全面接受,还能纠正学界对该理论的理解偏差,进而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方向与可能性。 绪论部分对《朦胧的七种类型》的内容概说之后,从传播、研究和运用三方面描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现状。已有的论述均是较为零星而散乱,还未有论者全面、系统、集中、辩证、动态地探讨过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问题,至于具有针对性地发现其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更乏其人。 第一章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燕师讲学、著述译介和教材阐释三种途径。《朦胧的七种类型》中第一章,也是复义的第一类型,因其在书中的重要地位最先被翻译过来,从而获得较多、较早的关注。在高校教材中,学界对第一章的解读在比喻型复义和暗喻型复义之间摇摆不定,究其根本,后者为正解。同时,传播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对语义分析批评忽视的问题,这种传播选择的片面性导致中译本出现的滞后。 第二章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分为本体研究和比较诗学研究两个方面。本体研究中,复义七型成为研究者的研究核心,但同时各有侧重。研究过程实现了从一开始分述七型内容到关注七型之间关系的转变,关于何为复义关注焦点出现分歧,观其复义成因,燕卜荪从文本出发将复义关注的焦点落在读者而非作者意图。同时,比较诗学研究中,因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隐”与燕卜荪提出的“复义”有相似之处被论者广泛关注。“隐秀”和 “复义”共同提倡多重意义的各义项具有相同指向性。 第三章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理论观照文本的文体实现了从诗歌到小说转变。运用过程中,出现了“理论+文本”嫁接式拼贴、各义项关系断裂的弊病。针对此,在理解和吸取复义理论精髓的前提下,立足批评实践,学习借鉴前辈的细读之作,关注文本的前后结构,字斟句酌,不机械照搬,但尽显批评之精髓,真正做到化理论于实践。

著录项

  • 作者

    边祥云;

  •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有亮;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艺美学;
  • 关键词

    燕卜荪; 理论; 中国;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23:1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