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6h】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校园欺凌

2.2 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旁观者

2.2.1 旁观者的分类

2.2.2 校园欺凌旁观者与其他欺凌参与角色的关系

2.2.3 校园欺凌中影响旁观者行为的群体机制

2.2.4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2.3 共情

2.3.1 共情的概念

2.3.2 儿童共情发展的特点

2.4 亲社会行为

2.4.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4.2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2.5 共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编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材料

4.5 研究程序

4.5.1 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的资料收集与内容分析

4.5.2 编制初测问卷

4.6 数据管理

4.7 研究结果

4.7.1 项目分析

4.7.2探索性因素分析

4.7.4 验证性因素分析

4.8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8.1 信度检验

4.8.2 效度检验

4.9 讨论

4.10 结论

5 研究二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特点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施测程序

5.5 数据处理

5.6 研究结果与分析

5.6.1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总体状况

5.6.2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5.6.3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在年龄分组上的差异

5.6.4 旁观者行为在年级分组上的差异

5.6.5 旁观者行为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的差异

5.7 讨论

5.7.1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保护受害者行为得分最高

5.7.2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5.7.3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在年龄分组上差异显著

5.7.4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在年级分组上差异显著

5.7.5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置身事外行为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的差异显著

5.8 结论

6 研究三 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工具

6.5 数据处理

6.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6.1小学生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的描述统计

6.6.2 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与其旁观者行为的相关

6.6.3 小学生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旁观者行为的预测作用

6.7 讨论

6.7.1 小学生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的总体特征

6.7.2 小学生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与不同旁观者行为的关系

6.7.3 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其旁观行为的预测作用

6.8 结论

7 研究四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7.1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的关系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设

7.1.3 研究方法

7.1.4 研究结果

7.2 亲社会行为在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之间的中介作用

7.2.1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相关

7.2.2 亲社会行为在共情与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7.3 讨论

7.4 结论

8 总讨论

8.1 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C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开放式问卷

附录D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初测问卷

附录E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正式问卷

附录F 基本共情量表(BES-C)

附录G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

致谢

展开▼

摘要

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是在校园欺凌现场除了实施欺凌行为的欺凌者和承受欺辱的受欺凌者以外任何一个知道欺凌行为正在发生的儿童。对小学生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群体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做出正向积极的行为选择来帮助受欺凌者,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和力量,对降低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学生之间健康交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心理结构、现状特点、相关因素及其与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问卷,对小学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行为选择的心理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第二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调查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现状特点。第三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探索小学生已有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小学生作为校园欺凌的旁观者行为的影响。第四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并结合《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得到小学生的共情能力对其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选择的预测作用,以及亲社会行为在共情与促进欺凌者和保护受害者两类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促进欺凌者行为、保护受害者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自编的《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的测量工具。 (2)小学生作为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时,其积极帮助受欺凌者的行为水平较消极旁观行为和促进欺凌的行为水平高,小学生在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行为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特征显著; (3)小学生已有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其在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明显,对保护受害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 (4)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与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显著相关。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对校园欺凌中保护受害者的旁观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对促进欺 凌者和置身事外者行为的预测作用较小。 (5)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亲社会行为在共情与促进欺凌者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在共情与保护受害者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共情与置身事外者行为之间没有中介效应。

著录项

  • 作者

    马境;

  •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
  • 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纬虹;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小学生; 校园; 旁观者; 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