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研究
【6h】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善民生的根据

(一)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二)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二、改善民生的本质

(一)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三、改善民生的目标

(一) 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 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改善民生的原则

(一) 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五、改善民生的主体

(一)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

(二) 从具体操作上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

六、改善民生的途径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

(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

(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五) 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

(六)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为依据,尝试从整体上构建一个指导我国改善民生实践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围绕“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怎样改善民生”展开。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正文中分六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根据。本部分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改善民生的根据。 第二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本质。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本部分重点论述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科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内涵和关系,试图比较全面地揭示改善民生的本质。 第三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改善民生要实现对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统一。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四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原则。改善民生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第一,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第五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主体。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从具体操作上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 第六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途径。本部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如何改善民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第二,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第五,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第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著录项

  • 作者

    李后东;

  •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 授予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格芳;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 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