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分子机制及小麦白粉病农药减量应用技术研究
【6h】

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分子机制及小麦白粉病农药减量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

由专性寄生真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全世界均有分布,主要的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目前我国常用的防治药剂以三唑酮为主,但是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病原菌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明确三唑酮的抗药性机制,选择合适的替代药剂,是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本论文拟通过酵母异源表达明确三唑酮的抗药性机制,及其与其他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药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农药减施技术的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对2013年采集的32株和2019年的40株我国小麦白粉菌株的BgtCYP51基因进行测定,共包括4个基因型,基因型A为野生基因型,基因型B为Y136F突变基因型,基因型C为F442L基因型,基因型D为S79T/Y136F/K175N突变基因型。其中野生型基因型A占供试菌株的58.33%,基因型B菌株占供试菌株的16.67%,基因型C菌株占供试菌株的9.72%,基因型D占供试菌株的15.27%,仅在2019年的菌株中有发现,且占2019年菌株数的27.5%。 2构建了4个基因型BgtCYP51基因酵母表达转化子,并进行互补效率测定,4个基因型BgtCYP51基因均可以互补ScCYP51基因的功能;4个基因型BgtCYP51基因酵母转化子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37℃下,在高温影响下Y136F突变的转化子对氟环唑和戊唑醇更为敏感,F442L突变的转化子对氟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范围与野生型转化子没有区别。 3采用抗感两个品种‘保丰104’和‘京双16’和两种杀菌剂18%烯肟菌酯?氟环唑和20%三唑酮进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在相同用药量情况下,18%烯肟菌酯?氟环唑处理的两种不同小麦抗性品种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20%三唑酮处理的效果。在施用相同杀菌剂、同等药量的情况下,抗病品种‘保丰104’上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千粒重和产量都显著优于感病品种‘京双16’。18%烯肟菌酯?氟环唑可以作为三唑酮的代替药剂,使用抗病品种可大大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