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兵队长形象的变迁研究——以1940-1980年代山西小说为中心的讨论
【6h】

民兵队长形象的变迁研究——以1940-1980年代山西小说为中心的讨论

 

目录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对象

第一章 1940年代:作为英雄的第一代民兵队长

第一节 民兵队长文学形象的确立

第二节 《吕梁英雄传》民兵队长雷石柱

第三节 第一代民兵队长形象的特点

第二章 1950-1960年代:步入世俗的第二代民兵队长

第一节 第二代民兵队长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三里湾》民兵班长王玉生

第三节 第二代民兵队长形象的特点

第三章 1980年代:成为恶魔的第三代民兵队长

第一节 动乱中的民兵队长

第二节 《仇犹遗风录》民兵连长四黑牛

第三节 第三代民兵队长形象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民兵队长由于其半官半民的特质,成为1940-1980年代山西小说中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在农村中他比村长、支书或普通农民等形象都更具有内在张力,这一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政策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在各个时期的山西小说中,民兵队长形象都被作家赋予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小说的风格、价值取向等造成深远的影响。1940年代,以《吕梁英雄传》中雷石柱为代表的第一代民兵队长在小说中出现,他们的诞生与解放区的民兵政策紧密相关。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往往充满智慧、有情有义而遵守纪律,他们是百姓的守护者,是杀敌救国的英雄。1950-1960年代的山西小说中,孙玉厚等第一代民兵队长转向生产岗位,而《三里湾》中的王玉生、《赖大嫂》中的张立柱等年轻人成为第二代民兵队长。他们基本无需面对凶狠残暴的敌人,因此也不具备太多杀敌的本领,但他们能够吃苦耐劳,且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甘愿为合作社事业奉献自己的所有。然而,他们也因信仰正确而比普通人靠权力更近,并有意无意地对身边的“落后人物”形成了压制。当信仰逐渐被悬置,私心越来越明显地与权力结合的时候,1980年代的第三代民兵队长——张石山《仇犹遗风录》中的四黑牛出现,四黑牛常打着“执行公务”的名号,在这片土地上欺男霸女、放纵欲望,民兵队长和村中恶霸两个身份结合在这个全新的人物身上,他既以官方身份不惧一切,又以民间身份对宗族长老尤其是族长保持相当敬畏,这一形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从由下至上承认的英雄,到由上至下被定义的英雄,再到纯粹的恶魔,民兵队长形象在1940-1980年代山西小说中经历两次大的变化,每次变化都与社会环境的转变和新政策的颁布密切相关。本文拟从1940-1980年代山西小说中民兵队长形象的变迁切入,探讨山西作家对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的接受,及其创作心态、创作方法等的转变。

著录项

  • 作者

    郭诗亮;

  •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云南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绍军;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民兵队长; 山西小说; 变迁研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