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大气有机气溶胶
1.1.1 有机气溶胶(OA)
1.1.2 棕碳(BrC)
1.2 大气有机气溶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特征
1.2.2 有机气溶胶的来源
1.3 大气棕碳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棕碳的光学性质
1.3.2 棕碳的化学组成
1.3.3 棕碳的来源
1.4 棕碳老化过程研究现状
1.4.1 棕碳的光化学老化
1.4.2 棕碳老化的影响因素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 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样品的采集
2.1.1 采样点介绍
2.1.2 样品的采集
2.2 样品实验室分析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碳组分分析
2.2.3 光学性质分析
2.2.4 化学组分分析
2.3 光化学通量计算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2.5 来源解析模型
2.5.1 正交因子矩阵(PMF)模型
2.5.2 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
2.6 后向轨迹模型
2.7 潜在源区贡献法(PSCF)
2.8 数据分析
第3 章 北京大气有机气溶胶化学特征和来源解析
3.1 有机气溶胶标志物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
3.1.1 总体浓度水平及组成变化
3.1.2 正构烷烃、脂肪酸和脂肪醇
3.1.3 糖类、藿烷
3.1.4 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酯
3.2 有机气溶胶时空对比
3.2.1 空间分布
3.2.2 年际变化
3.3 特定比值的潜在来源分析
3.3.1 多环芳烃比值
3.3.2 藿烷比值
3.3.3 糖类比值
3.4 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
3.5 本章小结
第4 章 北京大气棕碳光学性质和来源解析
4.1 棕碳光学性质及季节变化
4.1.1 吸收系数(b
)
4.1.2 质量吸收效率(MAE)
4.1.3 ?ngstro?m指数(AAE)
4.2 棕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源解析
4.2.1 棕碳吸光性与有机气溶胶组分相关性
4.2.2 不同来源组分的质量吸收效率
4.2.3 不同来源组分的吸收系数及相对贡献
4.2.4 不同来源组分相对日贡献的季节变化
4.3 棕碳正交因子矩阵模型来源解析
4.3.1 正交因子矩阵模型解析结果
4.3.2 不同解析方法的结果对比
4.4 区域传输影响和潜在来源区域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发色团化学组成和老化研究
5.1 光学性质的变化
5.1.1 吸光度、MAE和 AAE
5.1.2 光解速率及光化学寿命
5.1.3 三类光解组分的划分
5.2 化学组成的鉴定
5.2.1 生物质和燃煤燃烧组成鉴定
5.2.2 生物质和燃煤燃烧组成含量对比
5.3 化学组成的变化
5.4 吸光贡献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 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