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能力评价研究
【6h】

黄河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能力评价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测算研究现状

1.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2.3 碳减排能力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概述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碳排放相关概念

2.1.2 碳减排能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2.1 因素分解法

2.2.2 脱钩理论

2.3 综合评价分析

2.3.1 改进CRITIC法

2.3.2 GRA-TOPSIS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1 黄河流域碳排放现状分析

3.2 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2.1 LMDI模型构建

3.2.2 LMDI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分析

3.3.1 Tapio脱钩模型

3.3.2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流域碳减排能力综合评价

4.1 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构建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1.3 主要评价指标解释

4.2 碳减排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1 改进CRITIC法

4.2.2 GRA-TOPSIS法

4.3 碳减排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改进CRITIC法权重计算

4.3.2 GRA-TOPSIS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针对碳排放问题,我国于2020年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一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就配合该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开展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节能减排的重任。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碳排放现状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科学评价九省区的碳减排能力,对黄河流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首先,本文对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从2005-2019年黄河流域碳排放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35%,其中山东省的碳排放量最高,其次是内蒙古、河南和山西,青海省碳排放量最低。其次,本文利用LMDI分解法,将黄河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消费强度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其中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经济发展效应分别是抑制和促进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增长呈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较小。采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弱脱钩、强脱钩、增长连接三种脱钩状态,主要以弱脱钩状态为主,说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后,本文构建了黄河流域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减排动力、产业与科技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碳汇吸收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与一级指标相关的24个二级指标。采用改进CRITIC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GRA-TOPSIS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碳减排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得出四川、山东、陕西的碳减排能力较高,河南、青海、内蒙古处于中等水平,甘肃、山西、宁夏的碳减排能力较低。该研究为各省区制定碳减排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对促进黄河流域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崔银杰;

  •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授予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学科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卢占会;高亚静;
  • 年度 202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碳减排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