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以“治”为视角
【6h】

论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以“治”为视角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论

1.1法家思想研究综述

1.2本文的研究旨趣和基本研究方法

1.3本文的视角

1.4本文的写作线索和问题结构

2法家概论

2.1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2.2法家的界定

2.3法家代表人物及相关文献考证

2.3.1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管子、子产、邓析、李悝、吴起

2.3.2法家的中期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

2.3.3法家的后期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

3法家“以法治国”的“治之道”

3.1因道全法的道法论

3.2社会进化的历史论

3.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3.4务实功利的价值论

4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

4.1“以法治国”的涵义解析

4.2赏功罚罪的治理臣民之法

4.3“以法治国”的立法原则

4.3.1法律的制定权集中在君主手中

4.3.2立法应该考虑其功利性

4.3.3法要因时制宜,同时法令必须统一,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4.3.4 立法应考虑到它的通俗性和可行性

4.3.5制定法律时,必须贯彻厚赏重罚的原则

4.4“以法治国”的执法措施

4.4.1加强法制教育,彰明法令

4.4.2君主也要守法,君权也要受到法的制约

4.4.3公正无私,信赏必罚,以维护法制的严肃性

4.4.4执法必须严格谨慎

4.4.5多用刑罚而少用赏赐,即“刑胜”、“少赏”

4.4.6用道德的力量辅佐法制的实施,即“誉辅其赏,毁随其罚”

5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术治、势治

5.1单纯“法治”的不足

5.2法家的术治

5.2.1形名术

5.2.2用人术

5.2.3听言术

5.2.4无为术

5.2.5治奸术

5.3法家的势治

5.3.1权势是胜众之资

5.3.2权势来自众人的支持

5.3.3争取民心但不从其欲

5.3.4如何掌权用势

5.4法家的法、术、势结合治

5.4.1势治、术治都需要法治的补足

5.4.2法治、术治、势治的循环互补

6法家的“以法治国”与秦朝二世而亡的关系

6.1对“法家亡秦说”的商榷

6.2秦朝统治者在实施法家“以法治国”方略的失误

6.2.1在“法治”方面的失误

6.2.2在“势治”方面的失误

6.2.3在“术治”方面的失误

7结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一、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秦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法治国”的思想。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治之道”是因道全法的道法论、社会进化的历史论、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务实功利的价值论。法家推行“以法治国”的“法治”,其立法原则:第一,法的制定权集中在君主手中。第二,立法应该考虑其功利性。第三,法要因时制宜,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第四,立法应考虑到它的通俗性和可行性。第五,贯彻厚赏重罚的原则。其执法措施: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彰明法令。第二,君主虽不受法律制裁,但也应受到法律的约束。第三,信赏必罚,以维护法制的严肃性。第四,执法必须严格谨慎。第五,多用刑罚而少用赏赐。第六,用道德的力量辅佐法制的实施。
   二、除了“法治”外,法家的术治、势治也是法家“以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家认为权势是推行“以法治国”的基础,只有统治权掌握在手,才能发号施令而令行禁止。为此,关于权势的重要作用、权势的形成条件、握权用势的方法、丧失权势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法家的势治学说。术是君主驾御群臣的一系列的策略,包括“形名术”、“用人术”、“听言术”、“无为术”和“治奸术”等。法家“以法治国”方略主张法家的法、势、术相结合。法、势、术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顺应时势、合乎人心的法为基础,以维护和强化君主专制的势为目标;势和术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法的基础之上,而法和术相结合共同增强势即维护和强化君主专制和王权统治。
   三、学界一般认为“秦朝推崇并奉行法家路线是导致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或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秦朝统治者只注意到秦国实行商鞅的重刑路线,而没有考虑到推行重刑与当时秦国的地理、民风相关,与秦国当时社会生活背景相适应。秦朝统治者没有考虑秦统一中国后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法家“以法治国”方略生搬硬套,违背法家一贯强调的法律应当在维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以及“法与时转,治与时宜”的基本精神,因而对法家“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理解和适用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而没有真正把握与贯彻法家治国方略的基本精神,在法治、势治、术治方面均出现重大失误。因此,秦朝的速亡不应该归咎于法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