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尼可地尔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药物后适应作用
【6h】

尼可地尔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药物后适应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2.1研究对象:

2.2实验方法:

第三部分数据结果

3.1两组基本特征对比

3.2 CKMB峰值及CKMB曲线下面积

3.3 ST段回落率

3.4 锝(99m-Tc )ECT灌注缺损面积及灌注缺损评分

第四部分讨论

第五部分 结 论

第六部分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 述

致谢

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展开▼

摘要

背景:
  近年来由于溶栓术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开展,明显地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结局,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限制了其带来的益处。为了减少再灌注损伤,人们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强大的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心肌保护形式,即在长时间缺血前给予短暂重复缺血再灌注,能够很好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它必须在心肌缺血发生前触发,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最近发现的缺血后适应在心肌缺血后实施同样能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现在已成为冠心病治疗方面研究的热点。在预适应及后适应作用机制中,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作为终末效应器,其激活能直接诱导预适应和后适应的发生。而尼可地尔是一种兼有mito-KATP通道激动剂及硝酸酯类作用的药物,在最近的动物研究已经证实,通过对mito-KATP通道的开放,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模拟缺血后适应保护缺血心肌,但在临床中尚未见报道。
  目的:
  证实尼可地尔是否能诱导缺血后适应效应,减少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从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资料及方法:
  2011-3-1至2012-1-31期间,急诊就诊于中山市人民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入组实验,随机分为尼可地尔(NIC)组和硝酸异山梨酯(ISDN)组,NIC组患者于冠脉介入治疗动脉穿刺即刻顿服尼可地尔10mg,随后以5mg口服1天3次持续7天,而ISDN组患者于冠脉介入治疗动脉穿刺即刻顿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然后5mg口服1天3次持续7天。通过观察术前及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变化来计算ST段回落率;并留取患者术前、术后8小时、1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血液样本,来观察CKMB的动态变化,最后于术后第七天行锝核素心肌灌注(ECT)检查,以此测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面积的范围。
  结果:
  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NIC组及ISDN组最终分别有21人和22人入组实验,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恢复再灌注前1小时给药,实验结果提示,尼可地尔与硝酸异山梨酯相比,尼可地尔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后的CKMB峰值:NIC组(171.6±105.7)U/L,ISDN组(246.4±108.4)U/L,p<0.05;并能减少CKMB曲线下面积:NIC组4309±2575,ISDN组5854±2352,p<0.05。尼可地尔能改善ECT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占左室的百分比(%):NIC组(30.38±11.83)%,ISDN组(38.64±14.59)%,p<0.05;且NIC组(25.19±11.96)ECT心肌灌注缺损评分优于ISDN(33.27±14.03),p<0.05。NIC组较ISDN组有着更好的ST段回落率,其中NIC组有18人、ISDN组有13人ST段完全回落,回落率分别为85.71%、59.09%,p<0.05。
  结论:
  1、予急性前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再灌注前1小时内口服尼可地尔10mg,以及随后5mg口服1天3次持续7天,能够改善ST段回落,减少CKMB峰值及曲线下面积,同时发现ECT心肌再灌注缺损减少。
  2、我们的研究提示,尼可地尔可以通过激活mitoKATP通道,诱导药物后适应效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且这种作用与硝酸酯类作用可能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