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的多层螺旋CT追踪研究
【6h】

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的多层螺旋CT追踪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菌阴肺结核诊断标准

3、肺结核的治疗方法

4、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实验室方法

5、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方法

6、检查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菌阴活动性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CT征象的动态变化情况(表1-1)

二、菌阴与菌阳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CT征象的比较(表1-2)

讨 论

1、小叶中心结节影及树芽征:

2、毛玻璃影:

3、空洞:

4、肺实变:

5、支气管壁增厚: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图

综 述

致谢

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1、找出菌阴活动性肺结核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的影像特征,并与菌阳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进行对比,以此提高对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2、通过对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后多次的多层螺旋 CT表现进行对比,探讨菌阴活动性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多层螺旋CT影像动态演变规律。
  资料与方法:
  1、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组:收集2006-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符合菌阴肺结核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所有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1.71:1,年龄范围1-74岁,平均39岁;排除有肺内其他疾病、糖尿病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所有病例均进行规律抗结核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后在我院放射科CT室行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
  2、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组:收集2006-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初诊时痰涂片及痰培养检查均为阳性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所有菌阳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53:1,年龄范围20-79岁,平均44岁;排除有肺内其他疾病、糖尿病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在我院放射科CT室行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
  3、使用东芝CT机为16层全身螺旋CT扫描机东芝Aquilion16,矩阵640*640,电流40~80MA,电压120kV,层距、层厚均为1mm,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方法进行平扫。扫描结束后在东芝后处理工作站上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数据利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后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及分析。重建图像层厚层距均为1mm。本院放射科由专职诊断医生重建病人CT图像。然后有两个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有关数据进行记录。
  4、统计学方法:将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与规律抗结核治疗12个月后CT征象的检出率之间进行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对比观察菌阴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演变规律。并将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组与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组在治疗前的CT征象检出率之间进行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对比观察菌阴与菌阳肺结核两组CT征象及检出率的异同点,找出有助于菌阴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CT征象特点。
  结果:
  治疗前菌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均可检出1种或1种以上活动性CT征象,检出率为100%;其中有23例(60.53%)病变发生于单侧肺。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组CT活动性征象中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肺实变、支气管壁增厚、毛玻璃影、厚壁空洞在治疗前的检出率分别为86.84%、52.63%、34.21%、34.21%、68.42%、78.95%和28.95%,在菌阴活动性肺结核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是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依据。治疗12个月后检出率为15.79%、0、0、2.63%、42.11%、0、5.26%,经过治疗,病灶逐渐发生硬化性反应,趋向好转,可出现病灶数量减少,范围缩小,病灶边缘由毛糙、模糊逐渐变锐利、清晰,空洞闭合;治疗前后的活动性CT征象之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经抗结核治疗12个月后,CT活动性征象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和毛玻璃影可基本完全吸收,其他活动性CT征象减少,而病灶纤维化改变逐渐增多,表现为非活动性CT征象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尤其是支气管血管束迂曲、条索状影和钙化,在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18.42%、18.42%和7.89%,治疗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73.68%、73.68%和10.53%,治疗12个月后到达78.95%、78.95%和23.68%。但是只有支气管血管束迂曲和条索状影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菌阳肺结核病变好发于双侧肺或多个肺叶,病灶分布于多个肺叶的检出率为29例(76.32%),与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组治疗前检出率较高的CT征象有:小叶中心结节36例(94.74%)、支气管壁增厚31例(81.58%)和毛玻璃影34例(89.47%)。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组的每一项活动性CT征象检出率均较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组高,尤其是树芽征(78.95%)与厚壁空洞(63.16%),这两种活动性CT征象在菌阴与菌阳肺结核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
  1、菌阴活动性肺结核常见的活动性CT征象与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相同,均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肺实变、支气管壁增厚、毛玻璃影、厚壁空洞等。
  2、树芽征与厚壁空洞征象的检出率在菌阴与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组间对比有鉴别诊断价值,菌阳结核明显高于菌阴结核。
  3、菌阴活动性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活动性CT征象有明显吸收,治疗6个月后,毛玻璃影完全消失,肺不张部位通气恢复正常。治疗12个月后,树芽征与小叶间隔增厚恢复正常,厚壁空洞转变为薄壁空洞或完全闭合或残留纤维条索影或结节影。而非活动性CT征象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尤其是支气管血管束迂曲、条索状影和钙化。
  4、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的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利于菌阴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的检出,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定结核的活动性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