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责任视角的解读
【6h】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责任视角的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研究综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一)海外汉学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人性论

2.政道论

3.治道论

(三)分析与评价

二、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向善的人性预设

(一)孔子:对习言性

(二)孟子:即心言性

1.人性本善

2.人性平等

(三)荀子:对心言性

1.人性本恶

2.人性向善

三、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君子的人格理想

(一)孔子:仁礼相待

1.修己自省

2.学礼以立

(二)孟子:修心养性

1.扩充善端

2.尊己自爱

(三)荀子:化性起伪

1.养欲化性

2.养心以诚

四、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培育:适宜的人际关系

(一)孔子:仁者爱人

1.一贯忠恕

2.克己复礼

(二)孟子:居仁由义

1.恻隐之心

2.重义轻利

(三)荀子:群居合一

1.处仁以义

2.行义以礼

五、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实现:民本的社会治理

(一)孔子:施政为民

1.君礼臣忠

2.先富后教

(二)孟子:民贵君轻

1.保民而王

2.王道仁政

(三)荀子:立君为民

1.君舟民水

2.王者之政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先秦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根源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于人的深切认知和关怀,着力解决个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因此对于当今法治的建构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先秦儒家的政治模式是由责任意识主导的,这种模式以情感为基础,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由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亲情则是所有情感的原点,社会关系就是将亲情依着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逐渐扩及他人,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人际关系网状结构,作为“仁政”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培养并维护这种社会关系。
  本文以《论语》、《孟子》和《荀子》为基础文本,结合现有对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文献,从责任的视角探寻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本文以“己—家—国”的逻辑思路为主线,分别从孔孟荀三者的思想展开叙述,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分别着手,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文献研究状况予以综述,明晰现有文献的研究方向和推进思路,并对现有文献研究状况做一简单分析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定位。
  第二部分论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即积极向善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认知和预设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前提,先秦儒家思想家对于人性的认知虽各有差异,但均承认人性通过个人的修养和礼仪的学习能达至“善”,所以强调通过学习和教养实现为善的目标——以“仁”、“礼”为介质,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个人的价值并完成对社会的使命。
  第三部分论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即君子的人格理想。先秦儒家思想要旨在于推自爱之心以爱人,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实现社会的治理。因此,自我修养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前提,只有通过自我的修养,家庭、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实现天下的太平。统治者只有具备完善的德性,才能为民之典范,引导和塑造民众道德。
  第四部分论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培育,即适宜的人际关系。儒家的个人是人伦关系中的一环,外在体现就是形成和维系以“仁”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个在社会网格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人与人之间合宜的对待,形成完满的人际关系格局,在此基础上制定社会规范,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可以说,一个适宜人际关系的社会,既是君子人格实践的结果,也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场域。
  第五部分论述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实现,即民本的社会治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之上的,尊君思想始终未能脱离其理论核心,但其中更蕴含对统治者认识和尊重民众价值和要求。统治者应当认识到民众的支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积极保障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推行教化,通过民众质素的提升维护社会秩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