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
【6h】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选题缘由

1.1.1基于隐喻认知的惯用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1.1.2基于语块的二语习得研究视角

1.2研究背景: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难点以及惯用语块习得的现状调查

1.2.1问卷调查结果

1.2.2问卷调查结果对本研究的启示及本研究的意义

1.2.3国内外英语惯用语块研究现状及不足

1.3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1.3.1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惯用语研究视角

1.3.2理论依据——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和体验哲学

1.4研究方法

1.5论文的基本观点及创新点

1.5.1论文的基本观点

1.5.2研究的创新点

1.6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2章文献综述

2.1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2.1.1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2.1.2中国外语环境下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2.1.3二语词汇习得的内容

2.1.4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2二语心理词汇研究

2.2.1双语心理词汇表征

2.2.2二语心理词汇表征模式研究

2.2.3母语对二语心理词汇发展的影响

2.3多词单位、语块、搭配与短语学(phraseology)研究综观

2.3.1多词单位——词汇研究的生长点

2.3.2语块习得综述

2.3.3短语学研究

2.3.4语块研究小结

2.4传统的英语惯用语研究

2.4.1惯用语(Idiom)的定义

2.4.2惯用语的分类研究

2.4.3惯用语的特征

2.4.4惯用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2.5惯用语的理解——字面义与比喻义的通达

2.5.1惯用语词单假说(Idiom list hypothesis)

2.5.2词汇表征假说(Lexicon 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 )

2.5.3直接通达假说(Direct access hypothesis )

2.6惯用语的可构造观点

2.6.1分解性假说(Decompositionality hypothesis)

2.6.2结构假说(Configuration hypothesis)

2.7惯用语习得研究

2.7.1母语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2.7.2二语环境下的惯用语习得研究

2.7.3母语对二语惯用语习得的干扰

2.8词汇、语块及惯用语研究小结

第3章惯用语认知研究的理论支持

3.1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与体验哲学

3.1.1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相对论

3.1.2语言世界观、语言相对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3.1.3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3.1.4语言的体验性和词汇化的体验性

3.2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的双重体系

3.3隐喻认知理论

3.3.1隐喻与隐喻认知

3.3.2隐喻认知与语言世界观

3.3.3隐喻的三大特征:普遍性、系统性和体验性

3.3.4隐喻认知(概念隐喻)的类型

3.3.5概念隐喻的文化特质性和文化意象性

3.4惯用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3.4.1概念隐喻与惯用语

3.4.2概念隐喻对惯用语的解释

3.4.3意象图式隐喻与惯用语理解

3.4.4概念转喻与惯用语

3.5惯用语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3.5.1字面义优先模式-标准语用模式

3.5.2字面义独立模式

3.5.3层级突显模式

3.5.4惯用语语义加工的认知语义学分析

3.5.4心理意象与惯用语加工

3.5.5影响惯用语加工的因素:熟悉度、语义透明度、字面义程度和语境效应

3.6小结

第4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惯用语块可学性的实证研究

4.1引言

4.2研究问题

4.3假设1实验研究

4.3.1研究假设1:概念隐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块的理解与习得

4.3.2研究材料

4.3.3研究方法

4.4假设2实验研究

4.4.1研究假设2:意象图式隐喻意识能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的理解与习得

4.4.2研究材料

4.4.3研究方法

4.5假设3实验研究

4.5.1研究假设3: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惯用语块的理解与习得

4.5.2研究材料

4.5.3研究方法及受试

第5章实验研究结果

5.1引言

5.2实验1结果

5.2.1数据统计结果

5.2.2结果描述

5.2.3结论

5.3实验2结果

5.3.1数据统计结果

5.3.2结果描述

5.3.3结论

5.4实验3结果

5.4.1数据统计结果

5.4.2结果描述

5.4.3结论

第6章结果与讨论

6.1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英语惯用语的理据,可以促进惯用语块的理解及习得

6.2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促进作用

6.3概念转喻理论对英语惯用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6.4小结

第7章结论与启示

7.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本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应用

7.3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7.4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处理经济原则。英语惯用语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英语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英语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惯用语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地道的关键,是概念流利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本研究的重点是英语中的惯用语块的习得。作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中,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在惯用语块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了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质性,即概念隐喻在各种文化中并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文化特殊性。 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首先以三个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者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对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英语惯用语块的学习和加工策略,在语言产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现象,希望老师予以指导。二语学习者要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地道性和流利度,掌握目标语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建立目标语人们思维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这与预测调查问卷中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写作中的“中式思维”是影响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相一致。如何克服母语概念的影响(如中式思维),提高二语概念系统的熟练程度(conceptual fluency)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二语学习者的惯用语理解的概念隐喻意识应该有助于促进对惯用语的习得,克服母语思维,提高目标语的概念流利度。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的理解和习得。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包括惯用语习得在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词汇习得应该是既包括分析体系中的单个词汇的习得,也包括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在内的语块的习得。以往的词汇研究存在下述明显不足:1)对词汇的深度知识研究不够。词汇深度知识不仅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性、意义、搭配、联想和同义等微观的词汇知识,还应该涉及词的概念、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元词汇知识。二语词汇的搭配知识和概念知识的习得受二语学习者母语概念知识的影响较大;搭配体现着词项之间的组合关系,搭配能力则体现了学习者二语的流利度、地道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着二语受母语干扰的程度。2)单个词汇研究较多,多词单位或者语块研究偏少,特别是其中比较固定的结构——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惯用语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我们可以将词汇深度知识中的搭配和多词单位中的惯用语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搭配连续统:处在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处于最底端的是纯习语(惯用语)。在词汇习得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连续统中的限制性搭配和比喻性的惯用语。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处于两端的自由搭配和惯用语被认为在习得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前者可根据语法规则进行生成,后者惯用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不具有可学性或者可教性,惯用语的习得被边缘化了:认为惯用语只需学习者机械记忆记就行。结果是,二语学习者感觉到词汇学习只有这两种明显的结构模式,至于中间大量的限定性搭配,一直受到了忽视。有研究(Howarth,1998)发现,从词汇角度而言,高级外语学习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更多的限定搭配和习语性搭配(惯用语),这也正是许多语言学习不成功者的问题所在。可见,搭配能力与二语语言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惯用语块可学性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语言的双重体系理论,重点借鉴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等方面为惯用语的可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系统和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意义反映出语言的民族个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因此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一个概念隐喻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语言表达,可以称作“惯用语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中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意象图式隐喻本质上也是概念隐喻。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才可称为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隐喻。与隐喻概念一样,概念转喻不仅构建着我们的语言,而且构建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转喻思维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转喻同样具有系统性。惯用语中的隐喻体现着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知识。概念隐喻等充当着大部分惯用语的认知理据。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块实际上也具有可分析性。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以Gibbs等人(1989;1990)、Kovecses等人(1996),Boers(2000)等的实验研究为基础,设计出了三个实验分别验证提出的三个假设。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材料在参考了上述研究设计及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而成。实验过程包括学前测试、课堂教学、学后测试、问卷反馈和一周后延迟测试等五个步骤。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的大约270名二年级本科生。 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实验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证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意识可以促进英语惯用语块的习得。 第七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视角,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英语惯用语块的可学性。研究结果启示我们,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惯用语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掌握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理据,注意惯用语组成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两种语言在国内结构上的差异,培养学生概念隐喻意识,帮助消除学生惯用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使用中的回避现象,逐渐提高目标语的概念能力,以达到最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