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书论中的涩笔与平直
【6h】

晚清书论中的涩笔与平直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一、关于选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涩笔"分析与研究

1.1 "涩笔"的提出与沿袭

1.2 "涩笔"概念在晚清时期的演变

1.2.1 对笔法的推崇,由力度及"涩"

1.2.2 对工具的推崇,由纸笔及"涩"

1.2.3 对刀痕的推崇,由误读及"涩"

1.2.4 对古拙的推崇,由情感及"涩"

小结

第二章 "平直"分析与研究

2.1 "平直"概念的提出与沿袭

2.2 "平直"概念产生的背景

2.3 平直概念的内涵

2.3.1 曲处求直

2.3.2 纵横之势

2.3.3 正大之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涩笔与平直是晚清书论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本文选取晚这两个语词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在清晰地掌握所选语词的流变与发展脉络基础上,进而了解它们在晚清时期的运用情况,加强对晚清书法史的理解与认识。在古代书论中,“涩”是一个重要的评论语词。
  晚清碑派书家在创作中进行的大胆的尝试,以沉着厚重为“涩笔”,表现为:一、对笔法的推崇,由力度及“涩”。晚清书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点画的力量感:中锋铺毫,五指齐力;逆锋取势,战掣行笔;涩行破阻,力透纸背。
  二、对工具的推崇,由纸笔及“涩”。碑派书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涩”与生宣、长锋羊毫的书写效果密不可分。
  三、对刀痕的推崇,由误读及“涩”。碑派书家对于“涩”的认识存在误区。由碑石残泐、漫漶等产生的斑驳拙朴的刀痕,是碑派书家误读的原因。
  四、对书风的推崇,由情感及“涩”。在临摹和创作的时候,碑派书家也一定会投入相应的情感、情绪,最终产生碑派书法中的“涩”。“平直”是书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自西晋成公绥开始,历代书家多有述及。
  将历代书论家关于平直概念的论述进行梳理,并结合隶书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平直”概念的内涵可概括为:1、曲处求直。平直与弯曲是同一个矛盾的两方面,以平直求平直,难免呆滞。要在曲线的运动中求得点画的平直。2、纵横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点画的方向。平直首先是点画的方向,一幅作品必须要有横与纵两个大的方向,否则整幅作品将失去稳定感。其二,点画的往复。书写时使笔势循环往复,作品才可以充满生机。3、正大之气。正大之气是书家在人格层面的追求,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就是平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