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认知与脑机制探索
【6h】

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认知与脑机制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文献综述

1.1相信的概念辨析

1.1.1信与不信

1.1.2信与知

1.2迷信的定义与研究综述

1.2.1迷信的定义

1.2.2迷信现象的调查

1.2.3迷信与人格

1.2.4迷信与其它个体差异

1.2.5迷信的心理学解释

1.3宗教信仰的定义与研究综述

1.3.1宗教信仰的定义

1.3.2宗教信仰的调查

1.3.3宗教信仰与人格

1.3.4宗教信仰的心理学解释

1.3.5宗教信仰的神经机制研究

第2章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已有研究的不足

2.2研究方案与研究框架

2.3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3章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

3.1实验一迷信状况的调查研究

3.1.1实验目的

3.1.2方法

3.1.3结果

3.1.4讨论

3.2实验二大学生迷信者和基督徒的人格调查

3.2.1实验目的

3.2.2方法

3.2.3结果

3.2.4讨论

第4章迷信者与宗教信仰者的认知特征研究

4.1实验三迷信者和宗教信仰者的内隐态度测验

4.1.1实验目的

4.1.2方法

4.1.3结果

4.1.4讨论

4.2实验四迷信者和宗教信仰者的记忆再认研究

4.2.1实验目的

4.2.2方法

4.2.3结果

4.2.4讨论

第5章迷信和宗教信仰与相信的对比研究

5.1实验五迷信与基督信仰的脑机制探索

5.1.1实验目的

5.1.2方法

5.1.3结果

5.1.4讨论

5.2实验六 佛教信仰的ERP研究

5.2.1实验目的

5.2.2方法

5.2.3结果

5.2.4讨论

第6章总讨论和结论

6.1大学生的迷信现状

6.2大学生迷信者与基督徒的人格特征

6.3大学生迷信者与基督徒的认知机制

6.4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脑机制

6.5迷信与宗教信仰的联系与区别

6.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展开▼

摘要

迷信和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包含着“相信”成分,都是建立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的主观肯定态度。但是,迷信和宗教信仰在其认知基础、建立过程和相关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愿望之上的一种幻想。黄希庭(1994)在研究青少年宗教价值观时,认为信仰反映的是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他指出,信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而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与环境的理解与知觉体验,它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感情、意志和生活方式。本研究对宗教信仰的操作定义为相信某一宗教教义,且坚持该宗教的仪式和活动。
   迷信一般被定义为:将原本没有联系的现象或事物看成具有因果关系(Maller&Lundeen,1933):将某种现象归于某种神秘、不可测的力量(Warren,1934)等。研究者还开发出了测量迷信的量表(Tobacyk,1988)。我国学者通常认为,对占星、卜笼、风水、命相、鬼神等等说法的盲目相信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是迷信的具体表现。本研究对迷信的操作定义为非宗教信仰的超自然相信,是通过Tobacyk的量表筛选迷信组被试的。
   为了从认知机制的角度研究迷信和宗教信仰,本研究共进行了六个实验。
   实验一的目的是筛选符合要求的迷信被试,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在Tobacyk(1983,1988)的超自然信念量表修订版的基础上,删除传统宗教信仰的部分,测试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发现大学生的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并且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其中女性的迷信心理比男生严重;文科生的迷信心理比理科生严重。根据一定的比例选取的迷信组被试在迷信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都偏高。
   实验二的目的是测量迷信组和基督徒两组被试的人格特征并进行对比。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内在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CP)进行测量。发现,差异在EPQ量表的神经质维度达到了显著水平,大学生迷信者比基督徒更加神经质。在ICP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上也发现了显著的差异。说明迷信者比宗教信徒更相信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实验三采用内隐联想测试范式测量基督徒和迷信者对迷信词汇和宗教词汇的内隐态度,同时记录被试的脑电数据。从行为数据来看,基督徒和迷信者对基督词汇在相容条件下比不容条件下反应时都更短,基督徒对迷信词汇在相容条件下比不容条件下反应时更短,迷信者却没有显著差异。从脑电数据来看,基督徒对基督词汇在相容条件下比不容条件下诱发了更正晚成分(P400-700和P600-800),而这种成分跟Go/No-go任务范式发现的P3具有相似性,被认为是成功抑制的标志;迷信者在基督词汇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在迷信词汇上没有。以上结果表明:基督徒对基督教持积极的态度,对迷信持消极的态度;迷信者对基督教持积极的态度,对迷信的态度是不明确的,即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迷信者对迷信的这种模糊态度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实验四的目的在于测量信仰组和迷信组被试对宗教材料的记忆再认,同时记录脑电数据。结果发现,基督徒对基督图片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迷信组;基督徒在基督图片上的再认也显著好于笑脸图片。在脑电数据上,基督组在P2(150-250ms)成分上,基督图片比笑脸图片更正;在N2(200-300ms)成分上,基督图片比笑脸图片更正;在600-900ms的时间窗口内,基督图片比笑脸图片诱发了一个更正的成分。但是,实验结果还表明,基督图片没有引起迷信者的更多注意。两组被试看到基督图片时所激发的情绪体验也不相同。
   实验五采用认知判断的任务探索相信、迷信和宗教信仰的脑机制,以相信为基线,比较迷信和宗教信仰的脑机制。结果发现:在宗教信仰命题上,基督徒选择“相信”的比例为98.2%,在迷信命题上,迷信者选择“相信”的比例为83.4%。在反应时上,基督徒对于信仰材料的反应显著快于对相信“真命题”的反应速度。基督徒在判断相信“真命题”时诱发的ERP成分、迷信者在判断迷信命题和相信“真命题”时诱发的ERP成分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基督徒在判断宗教信仰命题时的ERP在晚成分上比以上三种ERP的晚成分更正,基督徒的两类ERP波幅在400-600ms时间窗口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偶极子溯源的结果表明海马旁回的激活可以解释这个差异。迷信者对迷信的相信是“知”的程度,而基督徒却把基督教义看成自我参照的准绳。
   实验六的目的是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被试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实验五相同的任务测量佛教徒的信仰脑机制。发现佛教徒对佛教的认可也是高度统一的,在脑电上跟基督徒也是一致的,说明佛教和基督作为宗教信仰在认知上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有:迷信者和宗教信仰者在一些相关的人格维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对宗教刺激材料和迷信刺激材料的内隐态度与记忆再认上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在对宗教信仰上迷信者用迷信的方式对待宗教信仰,迷信者对宗教的相信没有上升为宗教信仰;宗教信徒将宗教教义看成行为的准则,当成自我参照的准绳。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上,尝试了用实验方法对迷信和宗教信仰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迷信和宗教信仰在认知和脑机制上的本质差异,加深了对迷信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在现实意义上,有助于探索解决迷信问题的新途径,有助于寻找人们追求更高价值的替代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