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以互助上土族服饰为例
【6h】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以互助上土族服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一)数据库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操作性问题

(二)问题的延伸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服饰文化

(二)文化传承

(三)图像记录

(四)互助土族服饰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二)土族研究概况

(三)土族服饰文化研究

(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五)图像记录与人类学研究

(六)数字图像分类与检索研究

(七)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总体思路图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传播学分析

一、传播学分析方法应用的合理性之辩护

(一)文化人类学与现代传播学的理论渊源

(二)现代媒介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三)服饰文化的符号性

二、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媒介分析

(一)传播媒介的偏向性

(二)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空间性媒介——身体

(三)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时间性媒介——口头传统

(四)小结

三、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情境分析

(一)情境的界定及特征

(二)情境定义的学习是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途径之一

(三)互助土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情境分析

四、小结

第三章 图像的意义: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图像叙事——文化的另一种表达

二、图像的符号学解读

(一)几个图像概念的探讨

(二)图像的符号学分析

三、为什么要进行图像记录

(一)优势:与语言媒介的比较

(二)心理学基础:视觉思维

四、人类图像记录的历程

五、图像记录的性质

六、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旨的媒介传播

(一)媒介与民族个性的彰显

(二)网络经济的启示

(三)媒介传播与符号消费

(四)图像记录与民族个性的构建

第四章 图像的获取:人类学田野考察中的图像记录

一、图像记录与人类学研究

(一)图像的人类学价值源于对真实的诉求

(二)图像记录与人类学田野考察

二、人类学田野考察中图像记录的属性

三、图像传播中的“编码——译码”

(一)“编码——译码”

(二)数字图像符号编码的缺失

(三)图像符号编码的主要策略——文字的主导作用

(四)民族文化类图像编码策略

第五章 图像的另一种编码:互助土族服饰的计算机识别应用

一、民族服饰图像识别的前提分析

(一)民族服饰图像识别的意义

(二)互联网情境的特性分析

(三)图像识别的工具选择与关键方法

(四)本研究识别图像的选择

二、互助土族服饰的计算机图像识别

(一)图像的预处理

(二)互助土族服饰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三、模式识别

四、基于PNN神经网络的互助土族服饰“秀苏”识别

五、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盘绣识别

六、系统界面的实现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对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图像记录的反思

三、论文不足及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传媒技术深刻影响社会文化。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向西化、汉化,传承面临困境。在现代传媒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变革背景下,民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什么危机与机遇?如何看待现代媒介发展对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影响与作用?
   基上上述思考,以“媒介”为本研究的思维主线,选择数字图像这一媒介,尝试对图像媒介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做深入、细致、及时的研究。本研究选择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服饰为个案,运用田野考察方法,对互助地区土族服饰及其传承现状做深入观察与研究,认识并揭示互助土族服饰及其文化内涵;运用传播学方法对互助土族服饰传承体系做要素分析,探讨在传统农耕经济社会中,民族服饰文化依靠什么传承,如何传承?在上述考察与传播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数字图像媒介进行横向联系与思考;通过媒介比较分析,探讨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传”之媒介的改变是民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与机遇之“机”的关键所在。从分析图像媒介的性质、图像记录的本质入手,并将图像记录与人类学田野考察相联系,思考以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为主旨的图像记录的实践原则,并就获取的民族服饰图像在数字化情境下的检索与分类做一定的实验研究。
   经过上述内容的探讨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印证了在民族服饰文化系统的传统传承方式中,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主体是文化持有者,重要的传承媒介是身体与语言。其中,身体是具有空间性倾向的媒介,决定了民族服饰的地域特色及向外传播的广度;语言是具有时间性倾向的媒介,保障了民族服饰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使其不断积累并代代相传。除此之外,传承的情境必不可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社会文化环境是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宏观基础,而民族成员个体的人生礼仪与集体的岁时节日活动是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重要情境。
   回顾人类图像记录的历史,按使用的工具不同,可以划分为绘画、摄影(含数码类)两个重要时期。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图像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高度统一的特性;图像通过人的重要视觉器官——眼睛感知,降低了认知负荷。图像记录具有技术性,涉及图像的获得与传播全过程。此外,图像记录具有建构性,记录主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对图像记录的重要意义。数字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编码状态”,记录与传播民族服饰的物质形态及其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优势。
   摄影自产生时起,就与田野考察相伴相随。图像(含动态的)记录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图像记录、表达民族志或人类文化内容及观念,一直是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另一种调查报告“文体”或研究方式。图像记录丰富了人类学的研究手段;早期图像资源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信息来源;图像资源支撑理论观点,也是人类学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可有效转化人类学学术成果,参与多元文化交流。人类学田野考察中的图像记录具有文化、技术、艺术三方面的属性。除了图像的摄取之外,图像在基于互联网的有效传播也是十分重要的。实现图像符号编码与译码的一致性是图像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类图像技术性编码策略主要有依靠文字、依靠图像本身的内容两大类。
   着力于依靠图像自身内容的民族文化类图像编码策略并做了一定的实践尝试,提出了以民族服饰的视觉特征为主的民族服饰图像识别方法,并以互助土族服饰中的“秀苏”与盘绣绣片为例,运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提取各自的图像纹理特征,在Matlab平台下结合神经网络实现对互助土族青年女性服饰衣袖“秀苏”和土族盘绣绣片的自动识别。最终,互助青年女性衣袖“秀苏”的识别查准率为98%,盘绣绣片的识别查准率为75%。
   基于对民族服饰图像的摄取、记录这一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联系信息技术、传播手段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现实,提出运用数字图像识别这一方法来分类与认知民族服饰,探讨数码时代如何有效记录与传播民族服饰文化,对后继研究有所启发。本研究试图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探索解决数码时代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图像记录技术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如何相处的问题,即借助数字图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如何获得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并探讨了民族服饰图像识别中的关键性技术,无论从结果还是方法来说都有着一定的价值与参考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