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游戏美学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6h】

游戏美学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游戏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非严肃性”的游戏

二、虚实相生的适性与自由

三、敬畏与超越

第一章 游戏的特征与审美

第一节 虚拟的实践性

第二节 “无目的”的审美愉悦

第三节 游戏的自主性

第四节 沉醉性体验

第五节 生成性表演

第六节 游戏的“场”效应

第七节 游戏的不确定性:适性与自由

第二章 游戏精神与人的存在

第一节 在游戏中自我“救赎”

第二节 游戏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三节 存在的审美游戏

第三章 游戏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超越目的地自由构建

第二节 自主性的沉醉体验

第三节 实践中的表演与“场”效应

第四节 以“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第五节 不拘形式的游戏化学习

第六节 游戏即是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说到“游戏”,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的“非严肃性”活动。在汉语、拉丁语和日语里,游戏一词也传递出这样的意味。游戏甚至被视作一种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其实不然。随着游戏美学研究的演进,这样的虚幻与不真实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游戏由戏谑、戏说的表演逐渐演变为审美情境的自主随性构建。游戏自由、适性的另一面逐渐被人认识。而在希腊语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读出游戏高尚与神圣的严肃意味。从古今中外美学对游戏进行的多重释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游戏的理解已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尽管对东西方的“游戏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学研究之初,但是透过对其美学嬗变的回溯与反思,可以发现对游戏与审美的思考与分析尚有不足。
  游戏具有虚拟实践性,在游戏虚构的天地里任意幻想,游戏者可以从心所欲地游于“象”,戏于情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完成真实世界无法完成的审美人生体验,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而这样无目的的审美愉悦正是游戏的原初品质。游戏是人本性的需求。游戏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游戏的“自主性”所产生“生成性”。它的意义就在于“去游戏”,在于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演化之中。
  “不确定性”是人隐藏于性灵的天性,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游戏的“不确定性”。游戏的“不确定性”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性、多样性,给予游戏者最丰富的审美体验,使生命获得适性与自由。“不确定性”的凸显,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现实世界不仅仅是简单、线性、稳定的确定性系统,而是复杂、非线性、不确定的系统,这对美学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尚未引起重视的研究是对游戏带来沉醉性体验及其产生的“场”效应的研究。游戏者对游戏的专注与痴迷正是由于游戏带来的沉醉性体验,游戏者被吸引、被卷入,情不自己,沉醉其间、物我两忘。游戏的“场”效应也是由于这样的沉醉性体验而产生。在游戏中,游戏者、观赏者及游戏本身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性与生成性的“游戏场”。在“场”内,三者不断地往互影响,往互生发,消融为一体,构建起“场”的整体作用。
  因此,游戏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在游戏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审美的愉悦与沉醉性体验并不意味着游戏只有玩世不恭的“非严肃性”。相反,游戏中的机遇与“不确定性”体现了游戏作为存在方式的严肃性,这要求游戏者果断、勇敢并且坚定去面对生存所有的复杂性。
  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教育是人类生存情态的缩影,透过教育场域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游戏美学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而对此的思考研究,历史并不长。千百年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荒于嬉”的思想根深蒂固,游戏一直以对立的姿态存在于学习之外。但是当我们关注教育现场,我们看到的却是游戏精神缺失之下教学的困窘。因此,结合对游戏美学的思考,在走访重庆、台湾等不同地区的教育现场,亲身采访教育人、学生、家长、媒体人之后,重新地思考和定位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获得了游戏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几点启示:第一,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超越目的地自由构建;第二,利用游戏带来的沉醉性体验去驱动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第三,利用游戏的“场”效应与表演性保持学习的持续性,让学习上瘾;第四,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学习不拘形式,游戏即是学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