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生态压力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6h】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生态压力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巴南区地理位置

3.2 自然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3.4 土地资源现状概况

第4章 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

4.1 生态足迹模型

4.2 耕地生产性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第5章 巴南区耕地生态压力分析

5.1 耕地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5.2 耕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5.3 耕地生态压力指数与可持续指数变化分析

5.4 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土地整治是耕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工程

6.1 土地整治对耕地的生态修复作用

6.2 巴南区2015年耕地生态压力预测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展开▼

摘要

耕地是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但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退耕的需要,大量的耕地被征用或退耕。耕地资源持续锐减使区域内人口、粮食和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农业科学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研究耕地生态压力与可持续利用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针对生态足迹模型本身及其在单一类型土地利用安全评价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地方公顷”的耕地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巴南区耕地生态压力评价中,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依据巴南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对2015年的耕地生态压力状况进行预测,是耕地生态压力评价方法的一个新的尝试。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应用上述所建的耕地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本文将2003-2010年分为2个阶段对巴南区耕地生态压力变化进行分析。第一阶段(2003-2008年)巴南区的耕地生态压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点,2003年耕地生态供需矛盾较小,在之后的4年间耕地生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越显突出,耕地生态压力波动上升,直至2008年耕地生态供需矛盾才得以缓解,人类对耕地生态系统的需求小于耕地生态系统的供给。在此期间,巴南区与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呈现出一致性,并且巴南区的耕地生态压力一直低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2009-2010年)巴南区人类对耕地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上升,而耕地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不断下降,耕地生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越显突出,耕地生态压力呈增大趋势。在这2年间,巴南区与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呈现出一致性,并且巴南区的耕地生态压力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经过两个阶段巴南区与重庆市耕地生态压力的对比分析得出,2009年后,巴南区的耕地生态压力增长过快,耕地生态供需矛盾突出,需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耕地生态的供需矛盾。
  (2)探讨耕地生态压力变化驱动因素,找出缓解耕地生态供需矛盾的措施。根据耕地生态压力的计算方法,得知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是耕地生态压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影响巴南区耕地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主要因素为人口数量、种植结构、耕地投入、耕地产出、城镇发展水平。影响巴南区耕地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产量因子和人均耕地面积,并且人均耕地面积和产量因子与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减缓耕地生态压力需要控制常住人口数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控制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改善种植结构,合理施用农用化肥,增加耕地生产力。
  (3)本文根据耕地生态压力变化驱动因素,结合巴南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内容,对巴南区2015年的耕地生态压力进行预测,并将2010年与2015年的巴南区耕地生态压力状况进行了对比,论证土地整治是修复耕地生态的重要工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