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
【6h】

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自我意识情绪

1.1.1 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

1.1.2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

1.1.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情境

1.1.4 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

1.2 群际威胁

1.2.1 群际威胁的定义和分类

1.2.2 群际威胁和内群体地位

1.2.3 群际威胁对内群成员情绪的影响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构想

3 实验一:中日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被试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材料和程序

3.2 实验结果

3.2.1 群体认同测量

3.2.2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

3.2.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

3.3 讨论

4 实验二:最简群体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被试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材料和程序

4.2 实验结果

4.2.1 群体认同测量

4.2.2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

4.2.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

4.2.4群际威胁的不同评价角度差异检验

4.3 讨论

5 实验三:中印中美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被试

5.1.2 实验设计

5.1.3 实验材料和程序

5.2 实验结果

5.2.1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

5.2.2 群体认同测量

5.2.3 群体地位测量

5.2.4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

5.3 讨论

6 总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群际威胁材料(实验一)

附录二 群际威胁材料(实验三)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展开▼

摘要

羞愧,内疚,自豪等需要个体引发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才能产生的一类情绪,被称作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Tracy&Robins,2004a)。根据Tracy和 Robins提出的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Tracy&Robins,2004a),自我意识情绪中羞愧(shame)和内疚(guilt)两类情绪属于消极自我意识情绪(Tracy&Robins,2004a);丢脸(loss of face)则是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Bedford,2004)。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都是在自我形象或社会自我身份受到消极评价时产生(Dickerson。Gruenewald,&Kemeny,2004;Tracy&Robins,2004a);羞愧和内疚的区别则在于,一方面,羞愧主要集中于对稳定的整体的自我的消极评价,而内疚则主要集中于对于自身当前不好的行为的消极评价(Lewis,2000;Tangney&Dearing,2002)。丢脸是羞愧在中国文化中的衍生,它更多的与公众对自身的消极评价相关(Bedford,2004)。
  以往研究表明,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出现在两种情境下,道德性情境(moral situations)和非道德性情境(non-moral situations)(Tangney,1992)。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道德性情境下出现在以往的研究中关注较多,而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与竞争情境下的社会地位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的研究一方面与自己的低地位处境相关;另一方面则与竞争情境下地位变低相关联,如学业失败,竞争失利等方面(Tracy&Robins,2006)。
  群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群际互动的过程中也能被激发;如个体倾向于对群体的不正当行为而感到内疚和羞愧。这种情绪被称作替代性羞愧和内疚(vicarious shame and guilt)(B. Lickel。Schmader。Curtis。Scarnier,&Ames,2005)。研究者认为替代性内疚和羞愧的产生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共享身份(shared identity),二是人际互依性(interpersonal interdependency);因为共享身份的相似性,人际互依性的心理联系,内群体成员往往将他人对群体的消极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从而引发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B. Lickel et al.,2005;B. Lickel。Schmader,&Spanovic,2007);但是,目前针对替代性羞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道德情境下(Allpress。Brown。Giner-Sorolla。Deonna,&Teroni,2014b;Gausel。Leach。Vignoles,&Brown,2012),而对于非道德情境下的替代性羞愧和内疚,目前尚未找到实证研究。
  当内群体成员感受到外群体对本群体安全或者利益造成损害时或者可能造成损害时,内群体成员就会感知到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群际威胁时常在群体竞争情境下由低地位群体成员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的内群体处于劣势地位的内群体成员所感知到(Riek。Mania,&Gaertner,2006);并且,群际威胁对于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会造成消极的影响(Walter G. Stephan。Ybarra,&Morrison,2009)。群际威胁分为两类,包括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和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现实威胁是指内群体感知到的外群体对本群体的权力、地位、物质资源以及公共福利的损害;象征威胁是指内群体感知到的外群体对本群体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以及道德准则的破坏(Walter G. Stephan。Ybarra,&Morrison,2009)。群际威胁后受到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情绪表现大多处在基本情绪的研究范围,对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表现尚未找到实证研究。
  以往研究指出个体在竞争失败情境下会出现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即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与竞争情境下的社会地位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群际威胁则时常在群体竞争情境下与内群体低地位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的内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也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在群体情境下共享身份和个体间互依性的激活,我们假设:内群体成员在群际威胁下也可能产生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即为群体处于劣势地位而感到羞愧或者内疚。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验证上述假设。实验一:通过自我报告法,探讨自然群体竞争情境下,内群体成员(中国大学生)在阅读完中国-日本两国之间的群际威胁相关材料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实验二:通过最简群体范式和自我报告法,探讨实验室群体竞争情境下,内群体成员在通过分组和任务操作感知到外群体的群际威胁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实验三:通过自我报告法,探讨通过操纵外群体相对内群体的地位(高vs低),内群体成员在阅读完内群-外群(高地位外群:美国,低地位外群:印度)之间的群际威胁相关材料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
  我们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不管是在象征威胁还是在现实威胁的情境下,受到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都会被激活。(2)与文化相关的象征威胁比起现实威胁更能激活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3)来自于低地位的外群体的威胁比来自于高地位的外群体的威胁更能激活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的研究拓展了群际威胁下的情绪反应的研究,打破了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集中在道德性情境下研究的局限性,对于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激活情境提供了新的实证研究,将其扩展到了群际竞争和群际威胁等非道德性情境;并且进一步给中国文化下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