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疗效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6h】

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疗效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前 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ED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有Modic改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odic改变后的组织病理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图片

全文结论

致 谢

文献综述 Modic改变研究进展

附表1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D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腰椎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终板信号改变为腰椎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disease,DDD)MRI显像上常见病变,上世纪80年代末,Modic等对这一信号改变作了具体描述及定义,此后终板信号改变被描述为Modic改变(Modic change,MC)。终板信号改变按Modic分为3型,不同的Modic分型对于临床有不同的意义,目前对于Modic分型与下腰痛的相关性、Modic改变的治疗已有较多研究,但还存在较大争议,对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的研究目前文献较少有报道。本研究主要目的有1、进一步探讨Modic改变与下腰痛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伴Modic改变疗效;3、研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有Modic改变后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2003年9月到2008年12月间,入选病例89例,其中单纯椎间盘突出症30例,伴有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9例,分为3组,第1组为A组,30例,诊断为单纯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第二组为B组,30例,为MRI发现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Modic I型改变为10例,Modic II型改变20例),行MED治疗;第三组为C组,29例,为MRI发现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Modic I型改变为5例,Modic II型改变24例),行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每组均进行手术前后疗效对比及术后组间疗效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对C组有Modic改变的患者术中取出病变软骨终板,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观测指标:下腰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pain analogue scale,VP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PAS,ODI评分,随访半年到5年,随访同时进行VPAS、ODI评分,平均随访3年2月。随访方式:门诊、信件及电话随访。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平均随访3年2月,A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5岁(21-68岁),其中IA-5椎间盘突出症16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14例。术前VP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7.76(7-10),36.87(35-39),术后随访时VPAS及ODI分别为1,63(0-3),6.06(4-8);B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8岁(33-71岁)其中:LA-5椎间盘突出症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26例,术前VP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8.03(7-10),39.36(38-42),术后随访时VPAS及ODI的平均值分别为3,14(1-4)、11.63(8-15);C组:29例,男1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岁(25-73岁),L4-5椎间盘突出症13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16例,术前VP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8.4(7-10),39.83(38-42),术后随访时VP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1.43(1-3)6.9(4-10);三组VPAS与ODI术前后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P<0.05,术后所有患者腰椎功能明显改善,ODI较术前明显减低。其中三组术前VAS及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术后A组与B组间VAS、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C组与B组间VPAS术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Modic II型改变后HE染色发现1.退变软骨终板具备软骨典型组织结构,软骨终板在靠近骨性终板侧呈现出透明软骨的组织形态,随着向髓核的靠近,软骨终板又开始向纤维软骨的组织形态过度。(2):在所有的切片均未发现明显的板层样终板钙化带。I、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示:I型胶原免疫组化可见在软骨浅层区域有不规则的着色,染色为淡褐色。提示Modic II型改变后组织内可能有纤维样组织增生的表现。 结论:1、Modic I型与II型与下腰痛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并将影响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疗效。 2、微创手术治疗单纯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均有效,但无Modic改变者优于有Modic改变。 3、后路微创TLIF术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终板退变者均有效,但后路微创TLIF术优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者组。 4、标本HE染色及免疫组化示Modic II型改变后组织学形态改变为终板软骨内有I型胶原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