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6h】

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 言

实验对象、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附药物变态反应患者信息表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药物变态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随着大量新的合成药物出现,加之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又有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的过量反应、副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耐受、特异质、假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等。药物变态反应(drug hypersensitivity,DH)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病率大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5%,其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delayed-type drug hypersensitivity,DTH)最为常见,包括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eruption)、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pustulosis,AGEP)、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FDE)、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 necrolysis,TEN)、斑丘疹型药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a,MPE)、重症多形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或称伴嗜酸性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 reaction with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湿疹样皮炎等。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病变,病型变化多端;致病药物种类繁多,其引发的反应又多种多样无固定的规律;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也无特异性改变;致敏药物诊断难度很大。诊断方法主要分为激发试验、皮肤试验和体外试验等三大类,其中前两种属体内试验。激发实验是诊断药物变态反应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是通常不被患者接受,并且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皮肤试验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皮肤斑贴试验,其阳性率不高,易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临床未能广泛应用。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r,LTT)、细胞因子检测、T细胞CD69检测、细胞毒性试验,对于患者来说没有任何风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药物变态反应病因诊断的有效方法。
   体外试验是变应原检测的常用方法,临床多检测特异性IgE,即Ⅰ型变态反应,而且多数药物缺乏相应的检测试剂,对Ⅳ型药物变态反应检测还处在空白阶段。有研究表明,T细胞在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起关键作用,T细胞在其定型、增殖和功能分化的不同阶段会表达不同的表面分子,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检测这些物质便可以了解T细胞的活化情况。其中药物特异性T细胞表面分子CD69、CD107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我们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的表达,评价其与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的相关性。
   主要方法:
   收集20例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20例药疹患者,包括发疹型药疹、固定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重症多形红斑等各型药疹。同时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采集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及对照组每例20ml新鲜外周血,立即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ml,置入24孔板,给予致敏药物刺激,37℃、5% CO2培养箱培养72h;72 h后经Anti-CD107a-PE、Anti-CD69-FITC双色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分子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1、20例药物变态反应患者,抗生素过敏17例,非甾体类抗炎过敏者2例,卡马西平致敏1例,本实验显示常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药;固定型药疹7例,发疹型药疹3例,多形红斑型药疹2例,斑丘疹型药疹4例(其中1例伴发呼吸困难,1例伴发呼吸困难、心悸、大汗淋漓),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2例,重症多形红斑(SJS)1例,剥脱性皮炎1例,较常见药物变态反应类型为固定型药疹、斑丘疹型药疹、发疹型药疹。
   2、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CD69+、CD107a+与CD69+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1±0.18)%、(0.33±0.13)%、(0.12±0.06)%,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分别为(0.38±0.28)%、(0.35±0.12)%、(0.14±0.08)%,刺激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3、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CD69+、CD107a+与CD69+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5±0.25)%、(0.31±0.12)%、(0.15±0.07)%,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CD107a+、CD107a+与CD69+细胞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分别为(9.01±2.91)%、(1.78±0.76)%、(0.74±0.19)%],和健康对照组、药疹未刺激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4、在药疹患者中,我们选取对头孢克肟与磺胺甲噁唑过敏的患者进行致敏药物刺激外周血PBMC,72小时后检测CD107a、CD69的表达情况。发现药疹患者外周血PBMC经相应的致敏药物刺激后,CD107a、CD69的表达明显上调,CD107a+、CD69+与CD107a+和CD69+细胞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且随着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
   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致敏药物刺激后CD69、CD107a及共表达增加,且随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可望成为体外检测致敏药物的生物学标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