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
【6h】

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表格目录

附图

导论

第一章本研究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土家族地区族群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三章潭溪:武水流域的一个土家族社区

第四章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与区分

第一节族群和家族的起源

第二节语言

第三节习俗

第四节五龙、六龙

第五节土家、苗家、客家:族群分类与族群关系

第六节土家、苗家、客家之间的转化

第七节“苗婆放蛊”与“无蛊不成寨”

第八节族群偏见与消极认同

第九节族际通婚

第十节“民族”身份的确认

第十一节认同的层次与变迁

第十二节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泸溪县更改与恢复民族成份材料(复印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关于我国族群的一项个案研究。作为一种生发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科学理论,族群理论在应用于我国实际时应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我国的族群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文化基础,族群关系与西方也有相当的差异。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试图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对族群理论作出回应,探讨我国族群状况的特点,以本土的素材丰富和发展人类学的族群理论。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利用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族群研究的状况作了基本的综述,就其中的一些争论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有关土家族族群性的研究作了简要的评述;论述了我国民族研究中引入族群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作了可操作性的界定;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以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章以中央政府对土家族聚居区的治理政策为线索,分羁縻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以后时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以土家族族群状况的变迁为纲,对土家族地区族群关系的历史进程作了回顾,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介绍了田野调查点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分析了其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具体的社区背景。 第四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与区分在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因社会情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变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社会文化涵义;运用实证材料回应了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了我国族群的本土特征。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几个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是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本文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无论是文献材料还是口述材料,我都把它视为特定情境之下的文本,试图发掘、阐释其中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主位的立场,在资料收集上也特别强调被研究者的观点。与此相应的一个重要的资料处理方法,是把调查中的口述资料录音,再及时地逐字逐句地用文字记录下来,只加上必要的连缀、注解,使意义基本通顺。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深入发展。土家族聚居区可以分为南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迄今为止,土家族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方面尚无系统调查,深入研究更有待进行。本研究以土家族南部方言区一个土家族社区为个案,力图运用族群理论来考察具体社区中土家族的族群性。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二)对民族和族群理论的回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族群理论经由港、台学界逐渐被引入大陆学界,至今仍处于热烈的争鸣之中。同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民族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鉴于学术界对族群和民族理论的热烈争辩,并且考虑到中国族群状况的独特性,本研究试图用具体的实证研究作出回应。(三)考察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管理体制在具体民族社区中的实施情况,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