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闻英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研究
【6h】

新闻英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回指研究的理论背景

二、既有研究的局限性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三节本文结构

第一章回指研究综述

第一节概念界定的分歧和存疑

一、对reference的界定

二、对anaphora的界定

三、其他相关概念

第二节回指的分类和功能

一、回指的分类

二、回指的功能

第三节人称代词回指的语义解释模型

一、代词的意义特征

二、静态语义观下的人称代词回指模型

三、动态语义观下的人称代词回指模型

第四节代词回指研究的理论路径

一、句法研究及其局限性

二、回指研究的语篇功能转向

三、语篇模式

四、语用模式

五、认知模式

六、关联-搭桥模式

第五节国内研究情况

第六节本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

一、回指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语用综观论对回指研究的指向

三、理论整合的初步构想

小结

第二章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常规分布模式

第一节句法结构上的分布

一、句法成分上的分布

二、句法结构上的分布

第二节语篇距离对回指分布的影响

一、回指形式的线性距离分布特征

二、线性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关系

三、修正的语篇距离

四、距离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候选先行成分的干扰性对回指分布的影响

一、无干扰性候选先行成分

二、多项干扰性候选先行成分

三、无明示先行成分

第四节候选指称对象的话题稳定度对回指分布的影响

一、候选先行成分的位置对回指分布的影响

二、话题链

第五节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编码原则

一、话题连续性的编码原则

二、信息层级模式的编码原则

三、可及性理论的编码原则

四、回指常规编码的语用综观选择机制

五、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常规分布模式

小结

第三章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非常规分布

第一节句法结构上的非常规分布

第二节语篇距离的非常规分布

一、名词回指用于短距离

二、代词回指用于长距离

第三节语篇结构上的非常规分布

一、人称代词回指和后指的关系

二、人称代词回指和外指的关系

三、指称关系的全景视角

第四节语篇中的人称代词间接回指

一、间接回指的类型和特征

二、语篇中的人称代词间接回指

第五节人称代词回指的社会语言变异

一、语法变异

二、词汇变异

三、语义变异

四、使用情况调查

小结

第四章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释义机制

第一节语篇指称释义模式及其缺陷

一、传统的SMASH模式

二、案例验证

三、解歧中的问题

第二节语篇回指中的歧义表现

一、语法关系歧义

二、语义逻辑歧义

三、语用推理歧义

第三节句法歧义回指的释义机制

一、候选先行成分的突显度的制约

二、语义结构关系和语境的制约

第四节人称代词语篇间接回指的释义机制

一、关联-搭桥理论框架下的回指释义

二、语义的关联和适应

三、语境的关联和适应

四、先行项和回指项的关联度

五、双核概念参照模式

第五节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语用综观解码模式

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回顾

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回指(anaphora)是一种看似普通、简单,实则相当复杂的语言现象。回指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更成为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以及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逻辑学,以及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各学科、各领域的研究者尽管已经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模型,却往往各执一说,导致迄今在回指的界定、范围、分类等一些基本问题上仍争执不休,回指选择、回指释义等瓶颈问题难以突破。如何把这些理论的合理部分有效地整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维索尔伦(1999)的语用综观论(Pragmatic Perspective)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整合的框架。 本研究基于语用综观论的理论框架,从英语新闻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选择问题的微观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发现,人称代词回指在语篇中的使用是一个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以及综观语境之间相互协商、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动态选择过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英语新闻语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进一步证实:回指关系并非传统研究中界定的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语言实体的同指关系,而是回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心理实体的同指。这一点在间接回指中表现尤为明显。语言表层的线性顺序只是表象。语篇结构不是单纯地受语言表层的句法结构制约,还存在着深层的语用和认知等制约因素。 研究证明,传统语言研究从句法角度确定先行语的临近原则、主语倾向、平行功能原则,以及长距离倾向等规则的解释力有限,在语篇中经常发生自相矛盾、彼此冲突的问题。这说明单纯从语言表层结构入手的句法或语义研究不足以阐释语篇中的各种回指问题。语篇衔接模式、信息层级模式和语篇修辞结构模式也无法充分、合理地解释间接回指问题。究其原因,这些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解释力不足是由于对回指的本质认识有失偏颇。 传统的回指研究对回指的界定和分类拘泥于语言的表层形式,把回指和后指、外指割裂开,把代词回指的语义解释仅仅局限于对所指代实体的替代,这些观点是静态的,也不够全面。基于这种静态指称观指导下的理论模式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无法对各种复杂的回指现象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 语用模式或认知模式从动态指称观的角度研究制约回指的深层机制,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传统。但问题是两种理论路径各执一端,都没有全面地揭示回指的互动选择机制。正如维索尔伦所批评的,传统语用学研究把发话人的主体意识作为决定因素。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则把受话人的心理认知状态作为第一要素。然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表达意义和受话人理解意义是同等重要的。从话语生成角度看,发话者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传递不同的话语信息,执行不同的语用功能,引导和制约受话者按照自己的表述意图理解话语,从而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从话语理解的角度看,受话者根据语言的表层形式、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推导发话者的真实语篇意图。 交际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社会、文化等相关因素纷繁复杂,言语行为产生的实际意义既不可能单独依靠发话者的意图,也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受话者的认知状态,更不可能脱离语境仅凭静态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而产生。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同学科、流派的研究者尽管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各种理论模式,却在真正处理自然语言现象时解释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所以,维索尔伦提出,语言意义的研究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综观出发,对于以行为方式表现的语言现象的用法”进行研究(Verschueren,1999:7)。 与传统研究对回指的孤立的、静止的理解相反,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 第一,自然话语中的人称代词回指呈现出的复杂性表明,对语篇中的回指的理解必须采取全景的视角,不能把它和语境割裂开,也不能仅仅限制在“回溯”的范围内。因此,传统上严格区分回指、后指和外指是不科学的。 第二,人称代词同样具有作为间接回指语的能力。但它与典型的间接回指语即有定名词短语有所不同。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后者属于回指语和先行语触发语之间的“一度搭桥”,而前者属于“二度搭桥”。基于此,本研究在Hoek的概念参照点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解释代词间接回指现象的“双核概念参照模式”。 第三,对回指释义的研究证明,机械的、程序化的SMASH指称确认模式不符合语篇理解机制。无论是回指的编码还是解码都是优选的过程,是交际双方、语境和社会文化规约等因素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动态选择过程。因此,任何确定性的指称模式都只能描写最基本的常规状况。而语言“异质有序”的特性决定了大量非常规变异存在的合理性和复杂性。 第四,人称代词回指的语篇功能不仅表现为替代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还具有语篇人际功能和社会功能。人称代词作为回指语并非只是所指代的名词结构的替代品,离开所指代对象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它同样承载着深层的语用含意和社会功能,反映出性别意识和社会权利意识,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历史痕迹。 人称代词回指所呈现出的复杂问题启示语言研究者: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这种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次。回指编码形式的选择不仅是词汇形式和语法结构的选择,也是语音、语调等韵律形式的选择。它不仅受到句法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制约,也受到语体、文体等宏观语篇环境的制约。 第二,选择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选择,也是语用策略的选择。当回指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时,发话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与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 第三,选择受到语言使用者双方主体意识的制约。也就是说,选择不仅是发话者在编码过程中的主观意图性选择,也是发话者对受话者解码过程的预设性选择;同时,也是受话者在解码过程中对发话者的明示信息和语用含意进行推理的选择过程。 第四,选择发生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的全过程中。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要对对方的意图作出选择性预设,而且要对语言性语境和交际性语境进行综合性选择。 总之,语篇中代词回指的分布和确认是语言结构、信息结构、语篇结构,以及语用和认知机制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是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相互协商、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选择的结果。在这个互动的选择过程中,话语参与者双方和语境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交际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