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置换中的族群认同研究——以湖南维吾尔族为例
【6h】

环境置换中的族群认同研究——以湖南维吾尔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一、族群认同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调查社区概况

第一节湖南维吾尔族历史溯源

第二节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概况

一、地理位置、人口及行政区划

二、政治、经济、文化简况

第三章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的构建

第一节湖南维吾尔族的识别

第二节当代湖南维吾尔族族群意识要素的重构

一、族源

二、语言

三、宗教信仰

四、风俗习惯

第三节本章小节

第四章当代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湖南维吾尔族心理认同现状分析

一、湖南维吾尔族的认知维度

二、湖南维吾尔族的情感维度

三、湖南维吾尔族的认同态度维度

四、湖南维吾尔族的认同行为维度

第二节维持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的因素分析

一、原生性因素

二、工具性因素

第五章环境置换中的族群认同边界

第一节环境置换中族群边界变化

一、族际通婚与族群边界

二、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三、认同层次与族群边界

第二节族群认同中的困境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湖南省常德市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被称为“维吾尔族第二故乡”。那里的维吾尔族大多姓翦。他们从世居地新疆迁移到湖南常德地区定居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环境的置换及与常德百姓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及族际通婚,使这支维吾尔族群体逐渐丢失了其先祖使用过的本族语言、文字;与其他民族的通婚也导致了他们在体貌特征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在这支维吾尔族人身上似乎很难找到与世居地新疆同族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一支迁徙族群而言,语言文化的丢失、体貌特征的变化,这些情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史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所不同的是,这一族群并没有像其他大多数迁徙族群那样消融到迁入地的主体族群中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湖南常德地区的翦姓族人被识别为维吾尔族,但据笔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调查,发现他们原本认同为回族,从回族到维吾尔族的身份转换,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民族识别是他们“维吾尔族”族群意识产生的起点,并在随后的五十多年里,重新构建了新的族群身份的认同。 本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湖南维吾尔族在其族群认同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各种因素。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在环境置换中湖南维吾尔族的认同边界的变迁过程,展示了一种特殊情境下形成的特殊的族群认同,为国内族群、民族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也希望本文能为中国族群认同的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本文对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的研究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围绕族群认同的四个基本要素:族源、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湖南维吾尔族族群意识的重新构建过程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从认知、情感、认同态度和认同行为四个维度分析了湖南维吾尔族族群的心理认同程度。这个族群在其身份被确定的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对本族群的认同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种强化趋势的背后所体现的是:国家以社会政治方式构建了“民族”,族群特征的重新构建和族群意识的强化是族群成员们理性选择的产物。最后,本文围绕族际通婚、宗教信仰和认同层次三个维度分析了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变迁。这个在湖南常德定居生活了六百多年的族群,与周边民族的交错杂居并没有导致族群边界的消解。这个族群在认同边界的动态飘移体现的是他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过程。然而,当代民族身份的构建与数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产生了矛盾,给当地的维吾尔族造成了认同上的困惑。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协调环境置换中的族群历史文化与民族身份带来的冲突,需要更多的专题做进一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