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华侨村落到文化遗产--开平市庆临里的历史与空间
【6h】

从华侨村落到文化遗产--开平市庆临里的历史与空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与理论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回顾

二、空间与空间的建构

三、遗产社会与村落空间

第三节 研究视角:历史脉络下的“人——空间”动态关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分析方法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第五节 研究价值与框架

第二章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庆临里印象

第一节 好山好水好风景: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洪水多发的气候特征

第二节 从五邑方言说起:侨乡与五邑文化

一 五邑方言

二、五邑地域与文化

第三节 躬耕百足山下:人口与生计方式

一、人口概况

二、生计方式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新农村建设”:村落空间的诞生与成形

第一节 “海归”设计与风水观:庆临里的整体村落空间布局

一、传说中的加拿大设计图

二、风水观与村落布局

第二节 侨汇与赤坎商铺:碉楼、别墅的隐喻

一、侨汇

二、赤坎商业与庆临里别墅建设

第三节 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社会化的空间

一、“老关姓”的排他性:血缘的空间

二、南尊北卑:阶序的空间

第四节 空间建构中的文化并接与意义转换

第四章 文化遗产与空间改造

第一节 文化遗产动机

一、文化遗产作为政治经济资源

二、空间作为文化身份认同的工具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空间到文化遗产空间:文化遗产与旅游规划

一、遗产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二、私产与公产:“日常生活空间——文化遗产空间”的模糊边界

第三节 多维度的村落空间

一、被消费的空间

二、被争夺的空间

三、作为权利表述的空间

第五章 庆临何处去:村落空间的未来

第一节 困境中的旅游业

第二节 “留”与“流”:空心化的村落空间

一、新“金山客”:华侨的延续

二、由村到城:大社会的趋势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历史脉络下的“人--空间”动态关系为主线,分析开平市庆临里由一个华侨村落转变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过程。并以这一历史过程说明,作为一种广义上的物质,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反之,社会也嵌合在空间之中。空间不再是被动的、仅仅是被社会文化形塑的,同时空间也能够形塑社会。空间与人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历史的脉络下,空间的生产是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或要素共同运作、密不可分,尤其是与人的活动不可分。“人--空间”的动态关系,也随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而发生改变。
   既有的自然环境为庆临里村落空间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庆临里立村之初,村民严格按照中国风水理念规划整个村落的空间布局,奠定了村落空间的基础,村落空间成为村民宇宙观的象征。而在碉楼、别墅的建筑设计,直至细微之处的装修,受当时社会风潮的影响,当地人以自己的概念图式接纳了各种西式风格的建筑样式。空间由人建构而成,同时空间也是独立自主、并有其内在逻辑的。在村落空间中所体现出的阶序性、血缘性,直接规范着人的日常行为。空间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人们日复一日的日常行为,使人呈现于空间而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巩固并强化了空间秩序和结构。
   由于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政治经济资源,也是身份认同的工具,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庆临里由一个单纯的日常生活空间改造为文化遗产空间。然而,日常生活空间的私有性与遗产空间的公共性具有内在的张力,导致文化遗产改造过程中政府和村民的各种矛盾。而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高度相关性,也使文化遗产空间成为被消费的空间。空间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丧失了文化遗产所追求的“本真性”,也异化为资源争夺的场所和当地人权利表述的工具。
   在空间的变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各种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出于实践理性的利益诉求,或出于文化理性的象征诉求,努力在空间建构和改造的过程中施加自己的影响。当文化遗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及其生活方式--离开空间时,文化遗产空间也可能因空间结构的重组而失去其遗产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