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看不见的社区:一个珠三角彝族劳工群体的生活史研究
【6h】

看不见的社区:一个珠三角彝族劳工群体的生活史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在市场化改革导致的“民工潮”当中,作为自农村向城市迁徙的中国人的一部分,许多少数民族农民也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多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边疆地区或内地山区,仿佛是静止的人群。所以,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农民较少受到学者的关注。
  东部沿海地区时有发生的“民工荒”,劳动力供给不稳定,这就意味着需要更为庞大和灵活的劳动力储备。对临时工的大量需求,给缺乏技能的少数民族农民以脱离农业生产和进入工厂工作的机会。他们的文化习俗与社会组织形式,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推动或阻碍了对这种弹性劳动力市场的适应。
  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农民离乡进城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亦将发生变化甚至解体。但是,依据历史经验,移民在城市中往往会形成移民社区。在生活史的视角下,这种连续的变迁过程可以归结为生活秩序在异地的重建。
  身在珠江三角洲的彝族农民工就经历了这样的变迁。在新的生活环境当中,他们结成了自组织形式的共同体。以一部分工资为报酬,自组织中的带工老板负责为其他彝族农民工介绍工作,而在失业时则提供维持生活的救济。理解这种自组织的形成,需要考虑彝族的文化传统,带工老板的个体经验,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方背景等方面。
  一个较长时期的、从家乡生活开始的历史回顾,有助于认识自组织内部的阶层分化和民族文化起到的作用。在自组织的内外运作和个体生活的种种细节当中,可以发现彝族人在城市中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移民社区。可是,当地工业区与居民区的分割与自组织内部的老板与工人的分层共同作用,导致这个移民社区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文化联系取代了聚居。这种移民社区的形态可以称作“看不见的社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