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6h】

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志愿服务活动从实质上来说,是志愿者在不计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志愿服务”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而其所传达的内涵与志愿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现在,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跨越国界的国际性活动,正在以其突出的优势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在共青团组织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近年来,涉及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各类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人热情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成为志愿者队伍当中的一员。在我国,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衡量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
  北京是我国志愿服务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京志愿服务的项目和领域在不断拓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国家与地区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掀起了一股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潮。以此为契机,北京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大提升了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公众认知度,使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志愿服务在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志愿者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并通过建立与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来维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强化他们参与服务的动机,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动的行列中来,以促进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志愿服务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结合对北京市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需求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网络不足、志愿者激励方式与内容单一、志愿者权益保障缺乏、志愿者专业培训不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相关法律体系缺失。最后,通过学习与借鉴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相关对策建议,分别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培育志愿文化、建立多元化的志愿者激励体系、加强志愿者专业培训、加强志愿者权益保障、拓宽志愿服务资金筹措渠道和完善志愿服务相关法律体系。希望这些建议措施能够为有效提高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