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习俗研究——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例
【6h】

当代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习俗研究——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蒙古族牧业生产及其习俗的研究取向

二、杜尔伯特地区牧业生产及其习俗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田野调查法

第四节 相关术语界定

第一章 布村:杜尔伯特地区的一个蒙古族牧业村落

第一节 杜尔伯特地区:布村所依托的大环境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布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

一、布村的形成史

二、布村的地理、人文环境

三、布村的文化教育情况

四、村落的主要生计手段

第二章 布村牧业生产习俗的呈现

第一节 草牧场建设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牲畜棚圈及其布局

一、棚圈的基本构成

二、棚圈与房屋布局

三、棚圈与村落布局

第三节 牧具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一、布村牧具的使用现状

二、牧具:认同、象征与情感

第四节 牲畜的牧养及管理习俗

一、牲畜的牧养习俗

二、牲畜的繁育习俗

三、牲畜的护理习俗

四、牲畜的处理习俗

第三章 牧业生产习俗与村落生活

第一节 牧业生产与村民的日常生活

一、村民生活节律的安排

二、村民家庭收支的安排

第二节 村民的节日生活习俗

一、村民的游戏娱乐活动

二、敖包祭祀中的牲畜祭品

三、牲畜在人生仪礼中的作用

第四章 当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探究

第一节 当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特点

第二节 当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对当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的思考

余论 牧业生产习俗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是一篇记录当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的民俗志。笔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布村为个案,研究分析了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所呈现的特点与变迁趋势。论文对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布村牧业经济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变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生存环境的改变、地方经济政策的落实和村民对民族文化的主体选择是其生产民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全文包括引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四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利用地方志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在对布村所依托的大环境杜尔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沿革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布村的形成历史、人口构成、教育文化情况以及生计手段等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布村大概形成于清末年间,是以牧业经济为主要生计手段的蒙古族牧业村落。
  第二章,通过呈现布村牧业生产习俗现状来揭示该村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草牧场资源迅速缩减,导致布村牲畜养料获取方式的改变,促使棚圈设施得到普及。该村的牧业生产习俗出现了以定居定牧、定居圈养和畜产品商品化的新发展趋势。
  第三章,以布村人的村落生活为切入点,分析探讨牧业经济与当代蒙古族村落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村民生活节律、家庭收支的安排,到游戏娱乐活动,再到人生礼仪,牧业生产深刻影响着当代蒙古族的村落生活。研究牧业生产与村落生活的关系,不仅能够诠释牧业生产习俗对当代蒙古族村落生活的影响,更是了解当代蒙古族民族文化特质和变迁趋势的重要线索。
  第四章,对当代牧业经济以及牧业生产习俗的特点、形成原因、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体探讨。指出定居生活模式的形成,定牧、圈养牧业生产方式的确立,畜产品的商品化和牧业经营者商品意识的加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生存环境的改变、牧业政策的调整与蒙古族的文化选择是其变迁转型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关注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习俗,研究其在当代所呈现的特点与变迁趋势,从而剖析牧业生产习俗与民族文化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社会和广大学者对蒙古族牧业生产习俗的广泛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