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
【6h】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凉山色彩象征研究的意义

二、地理与文化的概述

(一)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是凉山彝族本土文化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四季不分明的气候特点是五行文化中色彩季节特征在凉山彝族未能体现的原因之一。

(三)层次分明的垂直气候带谱使凉山彝族拥有了“层”艺术形态的表达。

(四)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成为“彝族四方色”象征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凉山彝族色彩印象

第一节 服饰色彩

第二节 漆绘色彩

第三节 毕摩与色彩

一、招魂色彩

二、剪纸色彩

三、经书绘画色彩

第二章 凉山彝族尚色解说

第一节 尚黑寻缘

第二节 尚火文化

第三节 三足乌的联想

第四节 彝族神话中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

第五节 语义与色彩

第六节 图纹与色彩

第七节 取色自然

第三章 色彩象征的多维递进模式

第一节 二维阴阳形态

第二节 三维层形态

第三节 四维时空形态

一、空间与时间

二、运动与圜道

三、圜道与色彩

第四章 凉山彝族尚色组合的象征分析

第一节 正色与象征

一、关于色质

第二节 组合与象征

第三节 五行思想的渗透与凉山彝族的色彩组合选择

第四节 黑与白——生与死的分界

一、天地、日月之和谐

二、生与死的分界

第五节 赤与黑——不能拆分的完整表现

一、火炭解说

二、玄色解说

三、水火解说

四、二至解说

五、四方色与二时制

六、祭祀解说

第六节 赤、黑、黄对应日、月、人,阐释“天人合一”

一、日、月、人,阐释“天人合一”

二、生胜假说

第五章 确立色彩象征的恒定意义

第一节 寻求科学与文化的谋和

一、光与色

二、感知阴阳

三、追求色彩象征各异存同的恒定性

第二节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设计实践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色彩的象征与人类最初宇宙观的形成相伴而生。天是什么颜色,地是什么颜色,人类尚未存在的混沌世界又是什么颜色,答案皆存在于人类对天体的观察与想象。“道法自然”、“授命天时”是古人固定的思维定式。古人观察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并使之与天体的方向及对应的事物相联系,同时以专门色彩做指定。
   彝族拥有大量的记述原始宇宙观点的史诗和神话,是一个具有丰富色彩情感和色彩想象力的民族。彝族用古老的宇宙观视角观察自然,并试图用他们所熟知的某种事物涵盖和简化纷杂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属性,赋予它们特定的象征意义,形成了鲜明的文化魅力。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文化既接纳了中原及外围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独立的民族特点,拥有纯稚、古朴的原始风貌。代表着原始宗教的毕摩文化大多集中在凉山彝族地区。笔者先后多次踏访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昭觉、美姑、喜德、布托、普格等县镇地区,进行深入实地的田野考察和采访,亲身经历和体验当地民风、民情,收集了千余幅第一手图片和资料,全面而立体地架构了凉山彝族的色彩外貌与历史、文化纵向及横向的联系,更加丰满了对凉山彝族色彩象征的认识。
   论文的绪论部分在阐明研究凉山彝族色彩象征课题的意义之外,重点概述了凉山彝族地理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作者以实地田野调查为依据,从服饰、漆器、毕摩宗教等几大部分,直观凉山彝族色彩的使用习俗及外貌特征,引申出凉山彝族色彩表征与文化象征意义的连脉。
   第二章,通过凉山彝族用色彩描述的史诗神话;丰富的色彩语义内容;图纹与色彩的关系;凉山彝族尚黑、尚火文化的寻缘等内容,深化了对凉山彝族色彩情感的理解,对凉山彝族色彩象征补充了更加全面性和客观性的理解。在第二章节里,作者独创性地列举出彝族先民们对宇宙初始色彩认知的多元化色彩图示,有“日月、天地说”、“青红气说”、“彝族四方色”、“中原五方色”和具有独立性和神秘性的毕摩色彩体系等,提出凉山彝族多种色彩体系并存的多元化特征。在美姑作者得到了俄也拉都毕摩亲笔手绘的色彩图示,对毕摩色彩象征观念的研究很有价值。
   论文中作者创建性地提出了火塘与三足乌的联想,推进了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章,以凉山彝族传统宇宙观的角度形象地描述了凉山彝族色彩象征从二维、三维到四维形态的递进结构,探讨了人类对色彩从低级到高级层层进化的认知进步。涉及了宗教、习俗、天文历法、哲学观等较广泛的内容。探讨了凉山彝族与中原五行文化的连脉与渗透。
   中国古人对于色彩品质有着严格的界定标准,在第四章,作者分别从黑、白、赤、蓝、黄五种正色,以及凉山彝族具有典型性的色彩组合案例的选择,进入到凉山彝族色彩象征的具体分析,细化并确立了色彩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联想和象征。作者系统地锁定了黑、白组合的阴阳观和生死观;赤、黑组合与火炭、水火、日月、二至、祭祀的象征联系,以及赤、黑、黄所构成的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进一步验证了“彝族四方色”的存在依据和象征表达。具有独到的见解。
   第五章,作者以中西方色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验证科学与文化的融通,倡导以凉山彝族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色彩象征文化的价值回归,强调对民族特色文化研究及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中西方色彩在诸多定义上殊路同归的一致性,包括Kay和Berlin的色彩认知程序;三原色;光与色等等。
   针对凉山彝族色彩象征研究的课题,2011年10月作者带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2009级的同学接受了凉山彝族扶助失依儿童的社会公益组织“索玛花基金会”的logo设计任务。通过此次设计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色彩象征在设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设计者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才能更准确地定义本民族的真实情感和色彩文化象征的含义,从而实现更准确的设计定位的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