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以云南省沾溢县为例
【6h】

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以云南省沾溢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写作思路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公共产品

1.4.2 逆向选择

1.4.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4.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2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和现状

2.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

2.1.1 初步探索时期

2.1.2 大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

2.1.4 重建时期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基本状况

2.2.1 参合情况

2.2.2 资金筹集状况

2.2.3 基金使用情况

2.2.4 新农合受益情况

第3章 沾益县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点概况

3.1.1 基本状况

3.1.2 医疗卫生资源

3.2 沾益县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

3.2.1 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状况

3.2.2 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及管理机制

3.2.3 基金的兑付补偿现状

3.2.4 基金的审核与支付方式

3.2.5 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的管理

3.2.6 运行效果的监督

第4章 沾益县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

4.1 县级以上的定点医院报销比例偏低

4.2 报销程序繁琐

4.3 医患关系突出

4.4 基层医疗设施差

4.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方式单一

4.6 即时结报工作推进滞后

4.7 重大疾病保障工作执行不力

第5章 沾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5.1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5.2 各项制度机制尚待健全

5.3 国家资金投入有限

5.4 贫困地区自身条件所限

5.5 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第6章 完善沾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

6.1 加强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管理

6.2 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建设

6.3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引导

6.4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管理

6.5 建立简便而规范的转诊制度

6.6 加强监管机制

6.7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6.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者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国家领导和人民心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克强,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新医改的近期思路,他同时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拓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报道、医患关系等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舆论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探索、试点运行和全国基本全面覆盖,经历了数年的时间,2012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十周年,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了系列的纪念活动,如表彰先进、新闻宣传报道、有奖征文等。回顾这十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农村居民生病,多数因为没钱而放弃了治疗的情况,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逐年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投入,提高了报销比例、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和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状况;进一步的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广大参合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参合农民的收益率和受益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就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务室的医疗设备比以前齐全了、医生的医术和服务态度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农民看病有了保障,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新的看法,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有着特殊的地域环境,多高山,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山路崎岖,人们出行困难,各个乡离市区比较远,农民到市区看病就诊很不方便,乡镇医院和村级医务室数量少,专业人才缺乏,在职的多半数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医科学校毕业的同学不愿意到山区工作。建立适合沾益县的互助共济试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缓解农民看病致贫的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