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纳西族古代教育思想研究
【6h】

纳西族古代教育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Contents

第一章 引论

1.1 论文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

1.3.2 教育思想

1.3.3 纳西族

1.4 国内外研究相关动态及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4.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巴经》中的教育思想

2.1 教育目的

2.1.1 纳西族对道德品质的要求

2.1.2 纳西族对性格特征的要求

2.2 教育功能

2.2.1 培养纳西人的族群观念

2.2.2 培养纳西人的民族意识

2.3 教育内容

2.3.1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3.2 “善恶共存,人无完人”的人性观

2.3.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2.3.4 技能

2.3.5 爱情婚姻观

2.4 教育方法

2.4.1 父母对儿女的家庭教育观念

2.4.2 东巴教及其仪式的教育

2.5 小结

第三章 纳西族东巴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后的教育思想

3.1 丽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化对纳西族教育的影响

3.1.1 政治统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3.1.2 经济贸易——教育的物质保障

3.1.3 文化习俗——教育的实践导向

3.2 教育目的

3.2.1 维护地方统治

3.2.2 培养纳西族人的儒家文化素养

3.3 教育功能

3.3.1 育人功能

3.3.2 社会功能

3.4 教育内容

3.4.1 汉语、汉字及诗词歌赋等汉语言文学

3.4.2 儒家思想

3.4.3 风俗习惯的改变

3.5 教育方式

3.5.1 木氏土司家族的儒家文化教育

3.5.2 改土归流后丽江的儒家文化教育方式

3.6 小结

第四章 纳西族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4.1 普适性

4.2 伦理性

4.3 宗教性

4.4 渐显阶级性

4.5 多样性与融合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其中《东巴经》是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唐朝时期开始,纳西当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儒学成为丽江一带的主流文化。在学术界,国内外学者对《东巴经》和纳西族的研究繁多,而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研究比较匮乏。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想认识”,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纳西族教育实践的分析,归纳、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依据《东巴经》中的三部经典《创世纪》、《鲁般鲁饶》和《黑白之战》的具体内容,挖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并对与纳西族教育有关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和思想进行理论阐述。
   通过对东巴经典《创世纪》、《鲁般鲁饶》和《黑白之战》中的具体内容、英雄形象、对纳西族后人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探究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包括道德品质与性格特征;古代纳西族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纳西族后人民族观念与族群观念;东巴文化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人类发展与生活的多个方面,如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善恶共存,人无完人”的人性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技能和爱情婚姻观的因果观念;教育方式则主要依托于东巴教和家庭教育。
   随着历史的朝代变迁,纳西族在元代以后到清后,政治、经济与文化对当地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纳西族教育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以培养纳西人的儒家思想和维护地方统治为主;其次,教育功能除基本的育人功能以外,还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另外,由于文化变迁,也导致教育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以汉语言文学、儒家思想和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最后,教育方式上,除了原有的家庭教育与东巴教有,儒学教育在纳西族聚居地逐渐形成,并成为最主要的纳西族教育方式,除了木氏土司家族设立的学堂外,相继建立了多个学宫、书院、义馆和私塾,并对当地的纳西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纳西族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纳西族人尊师重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环境,东巴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逐渐明显的阶级性,而东巴经中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且较为重视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纳西族在与其他周边民族的交流与互动中,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接纳与包容程度,并积极吸取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并且针对当前教育现状和某些教育或社会问题,试图探究纳西族古代教育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从纳西族古代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以传承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精髓,在当地学校教授东巴文化与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媒介将这种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