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博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6h】

微博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微博与公益传播概述

1.1 微博——网络传播新载体

1.1.1 微博产生的背景

1.1.2 微博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1.2 公益与公益传播

1.2.1 “公益”的来源

1.2.2 公益传播的界定与研究

1.3 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

1.3.1 微博公益传播的类型

1.3.2 微博公益传播的线上救助方式

1.3.3 微博公益传播与传统媒体公益传播的比较

第2章 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2.1 研究现状

2.1.1 关于微博和微博公益传播

2.1.2 关于网络公益传播

2.1.3 关于公益传播

2.1.4 微博之于公民社会建设和公民意识培养

2.2 本文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公民意识发育过程和发育环境的意义价值

2.2.2 主要研究方法

第3章 公民意识的发育过程:微博公益传播的话语模式

3.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实质及应用

3.1.1 扎根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3.1.2 扎根理论的主要流派与特色

3.1.3 本文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突破

3.2 微博公益传播的话语模式分析

3.2.1 界定研究问题

3.2.2 个案选定——“免费午餐”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3.2.3 “免费午餐”、“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文本分析

3.2.4 微博公益传播的话语模式及其性质与面向

第4章 公民意识的发育环境:微博公益传播的对话语境

4.1 语境的界定和分类

4.1.1 语境的概念

4.1.2 语境的分类

4.2 多重语境下的微博公益传播

4.2.1 自由的人际传播语境

4.2.2 和谐的群体传播语境

4.2.3 开放的社会语境

4.2.4 多元的文化语境

第5章 微博公益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5.1 公民与公民社会

5.1.1 公民的界定

5.1.2 公民社会的定义和概念阐释

5.2 微博公益传播对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5.2.1 形成公民自主选择机制

5.2.2 挖掘公民参与公益潜力

5.2.3 公民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

第6章 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的问题及建议

6.1 微博公益传播存在的问题

6.1.1 难以确保公益信息真实性

6.1.2 容易侵犯他人正当权力

6.1.3 传播声势与效果不成比例

6.1.4 公益传播的持续性、有效性不足

6.2 对微博公益传播的相关建议和思考

6.2.1 营造良好公益氛围,启蒙公众慈善意识

6.2.2 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塑造公益行动公信力

6.2.3 丰富公益传播主题,提升微博用户参与度

6.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微博公益传播提供法律保障

结语: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形式,自2006年诞生以来迅速席卷全球,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正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探究微博能够作为新传媒时代的一个重要“公益传播”工具的原因,同时为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提供参考,本文以微博公益传播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扎根理论”这一质化研究方法为主线,选取典型案例,对微博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建立微博公益传播的五种话语模式,分别为关注号召话语模式、情感表达话语模式、建议协商话语模式、行动参与话语模式和游离模式,得到了公民意识的发育过程。
   在微博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从人际传播语境、群体传播语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微博公益传播中的对话关系,在微博公益传播的多重语境中寻找出促使公民意识产生的因素,得到公民意识的发育环境,进而总结出微博在公益传播中对公民意识培养所起的作用。
   最后,笔者分析了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存在的问题,分别为难以确保公益信息真实性,容易侵犯他人正当权力,公益传播声势与效果不成比例,公益传播的持续性、有效性不足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微博公益传播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即微博要营造良好公益氛围,启蒙公众慈善意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塑造公益行动公信力;丰富公益传播主题,提升微博用户参与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微博公益传播提供法律保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