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政府组织作为灾后重建行动中的民族文化保护者:大陆与台湾的案例
【6h】

非政府组织作为灾后重建行动中的民族文化保护者:大陆与台湾的案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1.2.2 非政府组织的特性

1.2.3 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角色

第2章 两岸非政府组织与传统文化保护

2.1 大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过程

2.1.1 第一阶段(1949-1978)

2.1.2 第二阶段(1978-1998)

2.1.3 第三阶段(1998-今)

2.2 台湾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过程

2.2.1 萌芽期(1949-1987.7)

2.2.2 发展期(1978-1996)

2.2.3 蓬勃发展期(1996-今)

2.3 两岸非政府组织与民族文化保护

2.3.1 灾害管理三阶段

2.3.2 非政府组织与传统文化保护

第3章 北川地震——积极抢救受损的羌族文化

3.1 社会历史背景和灾情概述

3.1.1 民族文化资源

3.1.2 地震对羌族文化的破坏

3.2 重建羌寨,拯救灾难中的羌绣文化

3.2.1 羌绣——羌族文化独有的瑰宝

3.2.2 羌绣文化保护:社会帮扶和商品化开发并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湾八八水灾——原住民文化的冲击与保护

4.1 台湾的多元文化和灾情概述

4.1.1 台湾的多元文化

4.1.2 台湾原住民受灾情形

4.2 慈济与杉林区大爱村永久屋

4.2.1 慈济基金会

4.2.2 杉林区大爱村永久屋

4.2.3 原乡部落受灾情形及族人对灾后重建的期待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陆与台湾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后文化保护行动的比较

5.1 非政府组织在灾害救助民族文化保护的局限

5.1.1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的矛盾

5.1.2 非政府组织间的协作失调

5.1.3 非政府组织与受灾地的冲突

5.2 明确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角色定位

5.2.1 以法律形式明确划分双方权责

5.2.1 建立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平台

5.2.2 提高非政府组织自主管理能力

5.3 关于非政府组织灾后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5.3.1 重建过程尊重当地文化,强调非政府组织的在地性

5.3.2 信息平台多元化,分清角色

5.3.3 激励自我建设、自我参与

5.3.4 志愿者专业服务知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五十六个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出意蕴浓厚的民族文化。比如藏传佛教的“天圆地方”、“内圆外方”等思想,从中国西南到东北绵延数千里的藏彝文化长廊再如,“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带来了东正教、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文化,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从中,我们看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在大陆和台湾,少数民族大多聚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特定的地理和气象因素影响,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民族聚居地区,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的家庭则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例如,汶川大地震使古老的羌族文化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现有30.61万人其中80%以上居住在此次地震中心所在。灾后重建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是检验民族政策的试金石。文化保护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一个中介,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和协调力量。在当前形势下,非政府组织要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发挥支持、参与、监督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在灾害救助中最能体现政府与NGO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的角色正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小政府、大社会是发展的目标。政府的职能逐渐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因此,承认政府不是万能的,让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大的趋势。
   本文以大陆和台湾灾后重建的两个案例的分析为切入点,将政府、灾民和公民社会等看作灾后重建行动中文化保护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并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些主体。由于灾后重建和文化保护事件被看作是政府的必然工作,但是通过运用多中心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政府单一治理理论中存在的困境是必然的,为了弥补其不足,必然寻求新的可行的治理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