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他者·重构·协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构建
【6h】

他者·重构·协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台湾原住民文学概述

第一节 台湾原住族源与族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概况

一、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历史

二、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分段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主题特征

二、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美学特征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文学的轨迹与状貌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从口头传统到书面文学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遭遇现代化的原住民文学

一、一种文化的内涵是由其他异文化决定的

二、转变的必然

三、转变后的方向

四、台湾原住民文化主体的重构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是“山海文学”

一、山地文学

二、海洋文学

三、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内部差异性

第四节 文学与文学语言

一、台湾原住民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文学与语言文学

三、台湾原住民文学“汉语写作”策略

第三章 文学治疗

第一节 文学治疗台湾原住民自卑病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治疗现代文明病

第四章 原汉协商: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文学性”演变

一、台湾原住民文学的自觉审美追求

二、台湾原住民的自我诠释与文学书写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在主流文化的裹挟下延续发声

一、原汉对话协商中的“原住民性”

二、台湾原住民“回归部落”后的对话可能——从同质化到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台湾原住民文学经历了从口头传统到书面文学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的创作开始勃兴,在内容上,台湾原住民的文学作品与汉族文学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形式上,台湾原住民文学具有迥异独特的文学气质,台湾原住民文学成为台湾最本土、本色、原味的文学。本文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后的台湾原住民文学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抗争控诉、文化复兴、原汉对话、原汉协商,从“史”的角度、以“权力结构”为隐线,分析原住民文学如何被构建,如何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典型问题的出现为契机在主流文化的裹挟下延续发展。按此思路,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综述了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缘起,陈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做了概念性界定。 第一部分概述台湾原住民文学,分别从台湾原住民的族源和族称的演变、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具体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梳理20世纪80年代后的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轨迹与状貌。从口头传统到书面文学,台湾原住民文学在强势的现代文明冲击下,从最初的政治抗争倾向转变为对主体文化的重构,原住民文学本是山海的文学,与主流文学的文学意义截然不同,在原/汉话语差异的背后是不可违逆的权力结构,原住民文学适时回归到对主体文化的重建,采取“汉语书写”的策略重拾文化自信。 第三部分论述了台湾原住民文学以“弱势族裔”的身份存在,原住民文学回归文学最初的功用——治疗,根植于原住民丰富的口头传统和自然信仰的现代原住民文学继续发挥着治疗族人自卑病和现代文明病的疗治功能。 第四部分提出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初期“被政治意义忽略的文学性”在原汉协商过程中再次凸显,原住民文学的文学性不可能脱离“原住民性”的文化根本,但同时又在与不同文化吸收、转化与再造后逐渐诠释出新的本体文化概念,原住民文学积极凸显不同族群的“美学特质”,原住民文学也转向了对更高审美标准的追求。 结语部分简要陈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梳理了原住民文学“史”的相关问题,解析原住民文化文学与汉族文化文学的巨大差异,重新审视了原汉协商过程中两者的新型相处模式,在众声喧哗的主流文学界原住民文学如何自存及如何表现,是对21世纪以来至今的有关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转型的综合性研究和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