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的活化
【6h】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的活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及核因子-kB的活化

参考文献

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研究进展

附录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肝细胞凋亡被认为是肝中毒损伤的一种重要机制,并且可能与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到肝硬化有关。因而,抑制凋亡对人类肝疾病是一个可能的治疗策略。业已表明,凋亡是酒精导致肝损伤的主要表现方式,最近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lcoholicsteatohepatitis,ASH)的研究中已有相关报道。但是,只有少数报道探讨了凋亡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在人类脂肪变性中的可能机制。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是一种多向性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种前炎症因子和免疫应答基因,可导致前炎症及化学因子的过度表达,与坏死和炎症相关。肝细胞凋亡、核因子-κB活化可能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目的:探讨肝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活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造模组30只,给予88%基础饲料+10%猪油+2%胆固醇;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实验动物均自由饮水进食。对照组10只大鼠于8周后处死,造模组分别于8、12、16周各处死10只,取肝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andeosinstain,HE)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苦味酸(VanGieson,VG)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并以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表示核因子-κB的活化。 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肝组织病理学:造模组8、12、16周动物肝组织出现中~重度肝细胞脂肪变性,以中央静脉周围最为明显,随造模时间延长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组大鼠肝脏可见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炎症,并有汇管区变性及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部分坏死融合成片,三个造模组肝脏的炎症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VG染色显示,造模8~12周大鼠未见肝组织纤维化,但造模16周3/10只大鼠出现少数肝细胞窦周纤维化(P<0.05)。2、肝细胞凋亡:正常肝组织中TUNEL染色阳性肝细胞较少见,且多散在分布于中央静脉周围。造模组可见不同程度的TUNEL染色阳性肝细胞,发生凋亡的肝细胞常位于脂肪变严重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区域附近。12周、16周造模组大鼠肝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核因子-κBp65表达:在正常组中,大鼠在少量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胞质/胞核可见NF-κBp65的表达,以胞质表达为主。造模组可见程度不等的NF-κBp65阳性细胞胞质/胞核表达,以胞核表达为主。12周及16周造模组NF-κBp65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8周对照组(P<0.05)。4、相关性:核因子-κBp65与肝组织炎症、脂肪变及纤维化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8491,P<0.01;r=0.6703,P<0.01;r=0.4237,P<0.05),肝细胞凋亡程度与炎症、脂肪变亦呈显著正相关(r=0.6286,P<0.01;r=0.5936,P<0.01)。核因子-κBp56表达与肝细胞凋亡存在明显相关关系(r=0.6412,P<0.01)。 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的增加明显相关,凋亡程度与核因子-κB表达、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阻碍凋亡可能对抗脂肪肝、纤维化起一定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