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6h】

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对可持续农业的定性讨论

2.2.2 对可持续农业的定量评价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第三章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现状与农业资源禀赋分析

3.1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3.1.1 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3.1.2 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3.2 农业自然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3.2.1 土地资源

3.2.2 水资源

3.2.3 气候资源

3.2.4 生物资源

3.3 内蒙古农业资源匹配分析

3.3.1 内蒙古水土资源区域现状分析

3.3.2 内蒙古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测算

3.3.3 内蒙古农业资源匹配程度区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4.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时空差异分析

4.1.1 耕地资源投入分析

4.1.2 水资源投入

4.1.3 劳动力资源投入

4.1.4 农业化学品投入

4.1.5 农业机械投入

4.2 农业产出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4.2.1 农业产值演变及区域差异

4.2.2 粮食产量演变及区域差异

4.3 评价指标及数据说明

4.4 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4.4.1 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演变分析

4.4.2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时空比较分析

5.1 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演变

5.1.1 评价指标选择

5.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1.3 内蒙古生态可持续性因子分析

5.1.4 内蒙古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因子分析

5.1.5 内蒙古发展社会可持续性指数分析

5.1.6 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分析

5.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2.1 评价指标选择

5.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3 评价结果

5.2.4 农业资源禀赋区域差异分析

5.2.5 农业生态约束区域差异分析

5.2.6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2.7 社会支撑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2.8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区域保护策略分析

6.1 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方案

6.2 区域农业功能定位、目标与农业资源保护策略

6.2.1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级区域

6.2.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二级区域

6.2.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三级区域

6.2.4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四级区域

6.3 本章小结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升内蒙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高我国农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传承草原文化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本文以内蒙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多指标综合分析、聚类分析、GIS分析等多种定量分析与定位分析方法,开展了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现状与农业资源禀赋分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分区及区域保护策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内蒙古农业资源的匹配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且东西两极分化明显,东端的呼伦贝尔市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匹配系数为4.965,而西端的阿拉善盟仅为0.006。
  2、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变动高度一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主要归因于生产规模的优化调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的农业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均为1,相对最优。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农业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分别为0.9273、0.9203和0.9774,相对一般。乌兰察布市和阿拉善盟农业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分别为0.8497和0.8743,相对较差。
  3、伴随着内蒙古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性的提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114,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1.128,内蒙古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逐渐提高。
  4、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区域差异明显。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市为0.742,可持续性最优;通辽市和赤峰市分别为0.4592和0.4274,可持续性较优;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分别为0.3505、0.3498、0.3470和0.3202,可持续性中等;包头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分别为0.2928、0.2778、0.2586和0.1482,可持续性较差;乌海市仅为0.085,可持续性最差。
  5、呼伦贝尔市合理控制农业资源的开发建设规模,借助国家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稳保区域农业生态平衡。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以减少化学品投入,增施有机肥,走农牧结合型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来保障农畜产品的持续供给能力。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发展资源高效节约的城郊型现代生态农业。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以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生态重建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