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及其SSR和ISSR标记分离研究
【6h】

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及其SSR和ISSR标记分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玉米单倍体的产生途径

1.1.1品种间杂交自发产生的孤雌生殖单倍体

1.1.2 ig、Stock单倍体技术

1.1.3花药组织培养和花粉培养产生的单倍体

1.1.4化学和物理方法诱导的单倍体

1.1.5玉米雌穗、子房或胚珠的离体培养

1.2单倍体发生的遗传机制

1.2.1母本核基因的作用

1.2.2细胞质的作用

1.2.3父本的作用

1.3单倍体的鉴定方法

1.3.1细胞遗传学方法

1.3.2形态学方法

1.3.3放射性方法

1.3.4遗传标记法

1.4玉米单倍体育性表现和加倍

1.4.1玉米单倍体的育性表现

1.4.2玉米单倍体的化学加倍

1.4.3影响化学加倍的因素

1.5单倍体及DH系的应用

1.5.1单倍体的应用

1.5.2DH系的应用价值

1.6单倍体和DH系的偏分离分析

1.7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高效诱导单倍体的研究

2.1前言

2.2材料和方法

2.2.1试验材料和处理

2.2.2单倍体鉴别和数据统计

2.3结果

2.3.1花丝长短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频率的影响

2.3.2授粉时期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单倍体频率的影响

2.3.3花丝长短和授粉时期在单倍体诱导频率上的互作

2.4讨论

第三章不同加倍方法对玉米单倍体加倍频率的影响

3.1前言

3.2材料与方法

3.3结果分析

3.3.1不同处理方法对单倍体植株成活率的影响

3.3.2不同处理方法对单倍体植株的散粉和结实的影响

3.3.3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单倍体表现

3.3.4DH系的表现

3.4讨论

第四章玉米孤雌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的分子标记分离分析

4.1前言

4.2材料与方法

4.2.1玉米单倍体的产生

4.2.2 DNA的提取

4.2.3引物选择

4.2.4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扩增

4.2.5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扩增

4.2.6偏分离分析的方法

4.3结果与分析

4.3.1不同引物扩增图谱的谱带分离比例的统计和卡方测验

4.3.2 SSR分子标记的分析

4.3.3 ISSR分子标记的分析

4.4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研究利用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农大高诱1号的5个衍生株系及自交系1145和Y331的F1代为材料对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条件、单倍体加倍方法以及单倍体的遗传特点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花丝长短和授粉时期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能力有重要影响.花丝长(≥8cm)时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为3.84%,平均每株单倍体数为7.84个,分别比花丝短(≤5cm)时授粉的单倍体平均诱导率高1.60%,比其平均每株单倍体数多3.40个,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授粉时期晚(8.15-9.1)时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为4.72%,平均每株单倍体数为9.34个,分别比授粉时期早(7.15-8.1)时授粉的单倍体平均诱导率高2.36%、比其平均每株单倍体数多4.66个,二者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两因素实验中,花丝长短和授粉时期在对诱导单倍体的作用上是独立起作用的,但分别对单倍体诱导率和株单倍体数都有极显著的作用.通过对单倍体化学加倍的四种方法(浸种法、浸苗法、浸根法和注射法)比较发现,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植株成活率下降,而浸根法和注射法的植株受害情况特别严重,存活率都不到50%.浸种法在秋水仙素浓度为0.6%下和注射法在秋水仙素浓度为0.4%下加倍成功率(散粉率)较好,分别为48.4%和28.1%,相应的结实率也较高,分别为14.3%和10.1%,证明浸种法处理效果最好,注射法其次.并由此获得的41个DH系表现整齐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