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深海和南极产油真菌筛选、鉴定和产油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6h】

深海和南极产油真菌筛选、鉴定和产油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深海及南极真菌

1.2 微生物油脂

1.3 生物柴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海多样性分析及产油菌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基本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南极多样性分析及产油菌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基本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产油菌发酵条件优化

4.1 实验材料

4.2 基本方法

4.3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大洋与南极样品的真菌多样性、采用尼罗红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方法进行产油真菌的初筛、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产油菌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及研究培养基成份对产油菌产油发酵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对中太平洋(6个站位)、南大西洋(2个站位)及西太平洋(22个站位)共30个站位的沉积物进行分离鉴定,一个获得75株真菌,通过ITS鉴定结果显示,这75株菌属于14个属,它们分别是:Aspergillus sp.(27株)、Penicillium sp.(21株)、Cladosporium sp.(8株)、Fusarium sp.(6株)、Alternaria(2株)、Exophiala sp.(2株)、Engyodontium sp.(2株)、Acremonium sp.(1株)、Nectria sp.(1株)、Tritirachium sp.(1株)、Aureobasidium sp.(1株)、Thielavia sp.(1株)、Lecythophora sp.(1株)、Sarocladium sp.(1株)。三个海区中菌株数量最多的为曲霉属的真菌,可见曲霉属真菌在这三个海区中为优势属,其次为青霉属。在太平洋中,枝孢属的真菌也有一定的分布。其余属均只有几株,表明在三个大洋中分布较少。同时分别使用尼罗红和TTC对大洋样品中分离得到的369株真菌进行产油初筛,一共获得61株产油菌,分别属于10个属:Aspergillus(21株)、Fusarium(13株)、Cladosporium(10株)、Penicillium(9株)、Engyodontium(2株)、Sarocladium(2株)、Alternaria(1株)、Aureobasidium(1株)、Lecythophora(1株)、Nectria(1株)。产油菌所占比例为18.70%。其中曲霉属菌株占产油菌比例最高,为30.43%,其次为镰刀属菌株、枝孢属菌株与青霉素菌株,分别占总产油菌属的18.84%、14.49%与13.04%。
  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南极普里兹湾海域23个站位的深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共获得了11个属的21株真菌。分别是:Penicillium(9株)、Cladosporium(3株)、Acremonium(1株)、Aureobasidium(1株)、Botryotinia(1株)、Eurotiales(1株)、Exophiala(1株)、Fusarium(1株)、Nectria(1株)、Phoma(1株)、Sarocladium(1株)。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真菌多样性较高,其中青霉属菌株最多,占总菌株比例为42.85%,是普里兹湾真菌中的优势属,其次为枝孢属菌株,占总菌株比例为14.29%。分别用尼罗红和TTC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分离得到的21株真菌进行产油初筛,共获得8株产油菌,分别属于7个属:Penicillium(2株)、Aureobasidium(1株)、Cladosporium(1株)、Eurotiales(1株)、Exophiala(1株)、Fusarium(1株)、Sarocladium(1株)。产油菌占总菌株的比例为38%。
  对分离得到的产油菌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产油菌所含的基本为C16-C18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脂肪酸中具有较长的碳直链且没有碳支链,因此可以作为生物柴油制备的原料油。
  考虑到油脂生产成本,寻找可利用廉价底物高产油脂的微生物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寻找能够直接利用廉价底料作为碳源产油的真菌菌株,本文使用含有TTC的糖蜜培养基分离南极沉积物样品,获得一株产油菌,为P7-07-M1,属名为:Nectria,该菌株可以直接利用糖蜜作为碳源发酵产油。
  对从南极产油菌中选择一株产油菌(P7-07-M1),从大洋产油菌中选择两株产油菌(JL7KGC01A-M7与MP4CTD-11-M5)进行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菌株P7-07-M1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8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68,最佳CuSO4.5H2O浓度为0.0001g/L,最佳MnSO4.H2O浓度为0.004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P7-07-M1产油量提升了27.89%;菌株JL7KGC01A-M7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7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40,最佳CuSO4.5H2O浓度为0.0002g/L,最佳MnSO4.H2O浓度为0.003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JL7KGC01A-M7的产油量提升了30.15%;菌株MP4CTD-11-M5达到最高产油量的时间为第7天,最适氮源和最适碳源分别为蛋白胨与葡萄糖,最适C/N比为140,最佳CuSO4.5H2O浓度为0.0001g/L,最佳MnSO4.H2O浓度为0.004g/L,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MP4CTD-11-M5的产油量提升了111.16%。菌株MP4CTD-11-M5培养基优化效果最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