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素特征及其肾阳虚证形成的机制研究
【6h】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素特征及其肾阳虚证形成的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理特点研究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名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理特点

4 “肾主骨”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意义

5 肾阳虚证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中医病理特点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肾阳虚证血清抑制成骨细胞骨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基于国内外文献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基于熵变理论与证素辨证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中医病理特点。
  基于血清药理学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影响成骨细胞功能的机制。
  方法:
  基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理状态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择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为观察对象,30例绝经后女性且无骨质疏松症为对照组,采用证素辨证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变化。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择1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为观察对象,15例绝经后女性无骨质疏松症为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权后,抽取肘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人类hFOB1.19成骨细胞系,分别以1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与10%绝经后女性无骨质疏松症血清,干预72 h,采用MTT检测成骨细胞的活性,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钙化结节,real time PCR检测成骨细胞ALP、osteocalcin、OPG、RANKL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检测成骨细胞osteocalcin、OPG、RANKL蛋白表达,ELISA assay法检测血清中E2、OPG与IGF-1含量。
  结果:
  基于脾肾互赞、肝肾同源理论,结合中医骨伤科疾病皮-肉-筋-骨的病机演变规律,以“痿为痹之始,痹为痿之渐”为立足点,提出“骨痿”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骨肉不相亲”为骨痿的病理产物,形成治痿、祛痹与痹痿同治的治疗理念,治则以补肾为主,兼以柔肝健脾,为探索一条从痿痹相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蔬松症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的病性由重到轻依次是阳虚、阴虚、血瘀、气滞、湿、痰、寒、气虚、血虚、热;病位由重到轻依次是肾、肝、脾、筋骨、经络;证素积分随着肾阳虚证分级的增加,明显增加(P<0.01);骨密度下降的程度,虽随肾阳虚证分级的增加有增加趋势,但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肾阳虚证的证素积分可以较好反映体内的熵变情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能明显抑制hFOB1.19成骨细胞的活性、ALP活性以及钙化结节的形成(P<0.05,P<0.0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能显著下调hFOB1.19成骨细胞osteocalcin、OPG表达,上调hFOB1.19成骨细胞RANKL表达(P<0.05,P<0.0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中E2、OPG、IGF-1含量明显下降(P<0.05, P<0.01)。
  结论:
  骨痿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肾阳虚证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中医病理特点是以虚为主,存在虚实夹杂、多脏腑病变,其病理基础是肾虚骨痿,为揭示熵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研究基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血清中E2、OPG、IGF-1含量的下降,是其通过OPG/RANKL系统抑制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血清中E2、OPG、IGF-1含量的下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形成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