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属性之三维转向的内涵阐释
【6h】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属性之三维转向的内涵阐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导论

一、概念梳理及相关链接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从基本乐科转向音乐审美——以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视角分析

第一节解读“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理念

一、感受与鉴赏

二、表现

三、创造

第二节透视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的音乐审美内涵

一、对旋律的审美

二、对节奏的审美

三、对和声的审美

四、对调性的审美

五、对曲式与风格的审美

小结

第二章从基本乐科转向音乐文化多样性——以高师《课程指导方案》的视角分析

第一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国际理论背景

一、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国际师范音乐教育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问题

三、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

第二节解读高师《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介

二、《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三、《课程指导方案》的不足

第三节理解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的音乐文化多样性

一、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多样性

二、欧洲音乐的文化多样性

三、非西方音乐的文化多样性

四、两点补充

小结

第三章从基本乐科转向人文精神的关照——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视角分析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简介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概观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启示

第二节后现代课程观下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人文精神内涵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视唱练耳课程倡导人文精神的意义

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对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与获奖论一览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国内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者组成的“语境”中,对高师视唱练耳的课程属性作了学理层面的探讨,指出了作为“基本乐科”课程属性的历史局限性,着重论述了课程属性的三维转向,以促进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同应基础音乐教育。 本文认为,“基本乐科”作为高师《视唱练耳》的课程属性,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思维倾向,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的认识论哲学基础之上的。这种思维的倾向又赋予了该课程的工具理性和实用性目的,因此,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常常把技术控制的层面(音准、节奏、视唱、听写)作为音乐学习的全部内容,较少顾及对音乐的审美意蕴、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关照,使得学生在一种脱离具体音乐语境的重复性的机械训练中火去学习兴趣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今大,世界各国的哲学、文化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和巨人的变化,教育学领域的课程理解范式也随之出现了转换,以“基本乐科”为特征的视唱练耳课程属性已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其课程属性进行了重新架构,即由“基本乐科”的课程属性转向音乐的审美、文化多样性理解和人文精神的关照三个层面。在这三维论述中,文章分别从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理念(第一章)、高师《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第二章)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视角(第三章)对课程属性的三维转向进行了考量:并兼顾课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资源来论证它的多层意义,尤其以后现代主义课程的内在性特征和生态主义课程观为参照,阐述了该课程的三维属性在课程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和互补特征。 文章最后,对转向之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几点思考,旨在从视唱练耳课程的工具性和纯技术性训练思维中走出,去关注课程内容所赋予学生的更加广阔和丰富的审美内涵、文化多样性内涵和人文内涵;同归课程的生态学意义,关照课程主体的内心情感世界,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培养米米基础音乐教师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