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协同能力建设研究
【6h】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协同能力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食品安全治理与协同能力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的研究框架

3.1 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要素

3.2 政府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

3.3 基于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的协同要素梳理

3.4 政府协同能力的内容构成

3.5 政府协同能力研究框架的适用性

第4章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协同能力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4.2 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政府信息沟通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5.2 政府利益平衡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5.3 政府资源整合能力“散”的主要原因

第6章 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协同能力建设概述

6.2 强化政府信息沟通能力建设

6.3 注重政府利益平衡能力建设

6.4 统筹政府资源整合能力建设

6.5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复杂。食品产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消费者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破碎性等因素交织共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由政府所主导的“一元分段监管”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践的需要,食品安全保障体制亟需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 “食品安全治理”是指为了实现食品安全这一共同目标,食品供应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及监管者等群体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等互动方式建立起伙伴关系,并为之而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走向公共管理语境的公共治理理论突破了政府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利于激发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活性,是一种符合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需求和发展方向的方式选择。 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繁重的执法负荷和稀缺的监管资源客观上要求食品安全治理实践中应当对治理绩效予以更多的关注。同时,受当前社会组织发育健全程度偏低、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失范、公众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也同样存在“治理失败”的风险。因此,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迫切需要“元治理”主体,即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加强自身的协同能力建设来“有机协调”食品供应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治”,以期最终实现“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能,保障食品安全”之目的。 本文研究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协同能力——即“协调合作能力”的建设问题。在明确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的基础上,首先对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治理、协同能力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紧接着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概述构建起政府协同能力的内容框架,该框架将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分为“信息沟通能力”、“利益平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三部分。基于政府协同能力的内容框架,本文运用北京活鱼下架事件、天津调料造假事件、河南异味盐事件等案例,对政府协同能力的现状、问题、成因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协同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