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世纪末美国电影中的恐同情结
【6h】

二十世纪末美国电影中的恐同情结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1 Queer Cinema as a Taboo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1.1 Winner Takes All -- Homosexuals as a Minority in American Society

1.1.1 Homosexuality in the World Context

1.1.2 Homosexuality in America

1.2 Homophobia as a Prevailing Attitude in the U.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Before

1.2.1 Definition and Clarifications of Homophobia

1.2.2 Sources and Expressions of Homophobia

1.3 Definition of "Queer Cinema" and Scarcity of Queer Movi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apter 2 Prosperity of Queer Cinema in Late 20th Century America and Homophobic Elements

2.1 Social Context of Late 20th Century America -- Homosexual Movements

2.2 Development of Queer Cinem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2.3 Monsterisation of Homosexuals in Monster in the Closet

2.4 Homophobic Plots and Sympathy toward Homoexuals in Philadelphia

Chapter 3 Effects of Homophobia in American Queer Cinema

3.1 How mass media, especially movies, shape our world -- Cone Effect and Other Theories

3.1.1 Identity: Modern People's Mark of Mass Media

3.1.2 Cinema Representation

3.1.3 Cone-Effect Theory

3.2 Spoiled Homosexual Image -- Negative Representation

3.3 Public Sympathy -- Positive Representation

Chapter 4 From Tolerance to Acceptance -- A Long March

4.1 Go beyond Culture -- Psychological Solutions

4.2 Legal and Media Protection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产生了一系列以群体为单位争取各自权利的运动,其中包括美国黑人反对社会歧视的抗议,妇女试图摆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职业理想的主张,以及同性恋群体争取理解与认同的行动等。美国的同性恋群体在此期间发起了多次抗议,希望公众对他们有新的认识。1969年发生的石墙事件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全国范围同性恋解放运动的起始点。1973年,美国的心理学协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然而,美国公众的观点并没有随着社会运动的兴起及科学界的转变而转变。恐同心理(对同性恋的恐惧或憎恨)如同社会上的其他偏见一样不会轻易被消除。不过公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似乎在上个世纪末有所好转。 人们对于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的偏见主要来自于宗教、周围人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人们因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偏见似乎很难被改变,其原因在于《圣经》或其他圣谕中关于同性恋的描述。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影同样对于人们生活产生着微妙而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银幕上的同性恋多是被典型化了的怪人形象。这种妖魔化的同性恋形象是电影对于这一群体负面的表现。这类形象在八十年代中期拍摄的《壁橱里的魔鬼》、九十年代初的《夜访吸血鬼》等电影中仍可见一斑。同时有些电影中也包含了正面的同性恋形象,比如《费城故事》中为自己的权益而战的同性恋律师。 本文试图通过圆锥理论及身份认同理论解释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由于每个普通人自身经历和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对世界的了解需要借助大众传媒所呈现的信息,其中包括对事物正面或负面的态度。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媒体甚至成了人们了解外部的人或事件的唯一渠道,比如无法亲历的伊拉克战争。由于普通的美国民众对于同性恋的生活知之甚少,生活中真正认识的同性恋者更凤毛麟角,他们只能从媒体,很多时候是从电影中,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对于一部分美国人来说,同性恋就是媒体上所反映出的形象,他们无法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基于这种情况,媒体所反映出的同性恋形象对于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至关重要。同时,这也为理解部分人的恐同心理提供了基础。 消除一些人对于同性恋的敌视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法律上的保护以及正面或至少没有偏见的媒体报道和反映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在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逐步建立起了解与沟通的桥梁。然而,真正做到以上这两点却仍须时日。

著录项

  • 作者

    李宁;

  •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滑明达;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905.712;
  • 关键词

    美国电影; 社会歧视; 同性恋; 石墙事件; 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